【中华茶道】

冥冥中的安排 茶神陆羽不随凡俗 开启中华茶道

作者:任采真
“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在水边隐居的高人,经常亲近自然,日常活动都能保持心态纯净。徐明义画集8—世外(彩墨)局部(徐明义 提供)
谁是古今“茶神”“茶圣”呢?爱好茶道之人都会想起陆羽。他一生寻访茶山名水,留下《茶经》影响后世深远。(图片来源:世外,局部/徐明义画集8/徐明义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430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 ,

谁是古今“茶神”“茶圣”呢?爱好茶道之人都会想起陆羽(字鸿渐、季疵,公元733年-804年)。在千年前,陆羽的足迹踏遍中国种茶名山和名泉,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成了《茶经》传世,开导后人茶文化的风尚流传至今,并使得中华茶道成了世界茶文化的经典。陆羽对茶的研究为何能脱颖而出留下千古的功业呢?陆羽是怎样和茶结缘的呢?冥冥中好像上天已经为茶神安排了他不同凡响的一生。一起来探索陆羽的生命之《歌》!

陆羽的足迹踏遍中国种茶名山和名泉,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成了《茶经》传世。(shutterstock)

陆羽穷究事理 愧一事不尽其妙

《唐才子传》卷三记载陆羽“有学,愧一事不尽其妙。”可见陆羽专研学问之精诚,穷究事理之专精,不见堂奥之妙不放心。又记载陆羽:“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著书甚多。”可见茶神陆羽是个多才多艺、多学多识之人,而且兴趣于古雅之事,且用心于研究、著述,不陷于汲汲营营的流俗中。

陆羽的至交好友、才华洋溢的诗人皇甫冉,称赞他穷究事理的功夫:“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送陆鸿渐赴越序》)。可见陆羽不仅研究茶文化,也穷究诗歌的美学,又探究儒学、佛学,是个深挚的寻道之人。同时,陆羽寻道落到实处,《新唐书‧列传一百二十一》记载,他“闻人善,若在己,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意即,他听闻别人的善行,就反思自身并努力学习;见他人有过失,则诚恳指出,哪怕直言触犯让对方不悦。

另一位陆羽的好友,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耿湋,称陆羽“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见《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可见陆羽一身翰墨香,而且其茶有道,仙气焕然,耿湋感到陆羽的这一世是积累了几世的天赋根基而来。天下许多贤士都爱与他交朋友,例如唐朝的忠烈名臣颜真卿职掌湖州时,和陆羽有很厚的交谊。据《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一‧隐逸》记载,当他与人有约时,雨雪虎狼都挡不住他前往。

唐肃宗上元年间,二十多岁的陆羽隐居苕溪,自称桑苎翁,“阖门著书,或独行野中,诵诗击木,徘佪不得意,或恸哭而归”。当时人们把不循俗而行的陆羽与古代“接舆”相比拟(接舆是春秋时楚国隐士陆通,耕田避世,无意做官,披发佯装发狂)。陆羽一贯的“狂”,展现在他对事理、物理的追根究底,表现在诚信重诺的真心坚守。后人看到陆羽研究茶学的成果,就是他坚毅地痴心穷究,求真务实,一以贯之的实证结果。

陆羽的生命之歌

陆羽不羡凡俗名利,性格高洁。赵原《陆羽烹茶图》局部。(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陆羽虽然在当时有诗名,可是传世的作品仅有鸿影片羽,仙踪邈远。有二首他的诗和三断句收入《全唐诗.卷三〇八.张志和 张松龄 陆羽》,其中一首题为“歌”。后人以此歌中有六个“羡”字,于是题名为“六羡歌”,可惜不能彰显陆羽之歌的本意。

这首《歌》恰恰是陆羽表露心迹的生命之歌,对他来说,世间荣华、富贵、高官、权势皆不羡,就醉心于茶世界,这也是他一生中最重彩的写照。《歌》映衬了陆羽不羡凡俗名利的高洁性格。

《歌》

不羡黄金罍,
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
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来。

竟陵城在复州,《全唐诗话‧卷三》记载陆羽(陆鸿渐)的事迹:“太和中,复州有一老僧,云是陆僧弟子,常讽(诵读)此歌。”卷中指的陆僧即竟陵龙盖寺的智积禅师,也就是收养陆羽的老僧。可以看见陆羽此《歌》中对自己成长的竟陵城托付了深厚感情,竟陵城就是收养他的智积禅师和那一段成长岁月的标志。

茶神陆羽不随凡俗,开启中华茶道。(Shutterstock)

茶仙鸿羽落降竟陵

竟陵城就在今天湖北天门,清乾隆朝的《天门县志》记载,天门县有一段约三里长的河道称西江,就在姜家河至截河口这一段。陆羽自号“竟陵子”,表白自己怀念西江之情,饮水思土,汲水思人。西江水流向竟陵城;西江开启了陆羽的茶世界。西江水漾荡着陆羽的身世与禅寺煮茶的少年岁月。

陆羽是何许人?至今也没人知道他的出身来处。竟陵城龙盖寺的住持和尚智积禅师在西江水边桥畔发现了一个婴孩,据说当时有大雁用羽翼覆盖、保护着他。智积禅师把这个被遗弃的娃儿带回寺中。

西江水流向竟陵城;西江开启了茶神陆羽的茶世界。(ChatGPT AI 制图)

陆羽的幼年到少年期间,在禅寺度过了一段岁月。也有一说,智积禅师将陆羽交与城里学馆儒师,昔日的府官李儒公收养,他的季疵一名就是李家给他取的,疵来自陆羽脸上瑕疵。到了七八岁,李儒公一家要返省,陆羽不愿添其麻烦,又回到龙盖寺。

陆羽小时候跟着禅师学会了煮茶的方法。禅僧的修行,茶是不可或缺的。陆羽非常擅长煮茶,他给智积禅师侍茶,禅师也最爱喝他煮的茶。

一个孤苦伶仃的孩子长在禅院中,禅师让他出家是很自然的事情,陆羽却是不肯,他耻于削发为僧。禅师就让他当寺院杂役,做很多重活、牧牛等等。陆羽牧牛时还在牛背上学写字,九岁开始写文章。

陆羽身在僧院心在儒,到了十二三岁心迹仍然坚定,少年陆羽于是离开了禅院,进入戏班中。《唐才子传》卷三中记载陆羽“性诙谐,少年匿优人中,撰《谈笑》万言”。陆羽貌丑、口吃,可是却很风趣幽默又机智,在戏班中耍得很好,而且很敬业、专业,研究的精神也在此发挥。

奇人奇遇 人爱其才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聚会中看到陆羽演戏,爱惜其才,助其离开戏班,到竟陵城外火门山从邹氏夫子读书。陆羽在那苦学儒家学问几年,进步神速。

不久,礼部员外郎崔国辅调任竟陵司马,在那里他见到了陆羽,非常爱惜、赏识他的才华,两人成了莫逆。崔国辅帮助陆羽开展了踏访茶乡、名水之行。公元760年,青年陆羽一面避安禄山之乱,一面到江南茶乡湖州,从事茶的调查研究,从此之后定居湖州。

从本图,南宋 刘松年《撵茶图》中,能见到许多茶神陆羽茶道的实做方法。(故宫南院提供)

陆羽以几十年的功夫实地勘查茶山、煮茶名水,并系统整理了茶的知识,研究茶文化,作了世界第一本《茶经》传世,确立了茶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若称陆羽是中华茶道的大掌门应该是名如其实。名与利,都是清净茶道中的杂质,陆羽怎样去芜存菁?他在《歌》中唱道: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明明白白表白了他的人生志愿:不要名利和权位。同代的人看到的陆羽,是个返本归真的实践者。他在学习上的钻研穷究,展现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和明心见性的清澈。唐代宗时曾经下诏赐陆羽太子文学、太常寺太祝等官职,但陆羽都未就职,他的鸿影飘若绝尘之仙。

《歌》展心迹 洁净如茶

陆羽就好像绝尘的神仙,足迹迢递遍及名山好水,然而找到了天下第一泉——庐山康王谷的谷帘泉后,他为何还“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记有陆羽作《歌》的因缘:“羽少事竟陵禅师智积,异日在他处闻禅师去世,哭之甚哀,乃作诗寄情……”说陆羽听闻智积禅师逝世消息,哭了许久,于是作了此《歌》。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谱写了茶神陆羽的生命之歌。(ChatGPT AI 制图)

《歌》是陆羽生命之歌、心迹表露,人间的他早已从世间荣华、富贵、高官、权势中解锁,潜心专注于自己生命的追求,一心投入茶香世界,而《歌》始终连系他生命的两端。

智积禅师逝世时,也是陆羽离开龙盖寺多年之后了。十来岁的少年郎,挥别了救命恩师、挥别了生养故土,此后一别经年。再回首,竟陵城水土依旧,恩师身迹已渺!世上谁能无父母而自生?谁能无亲师而自成?智积禅师去世,正是陆羽之《歌》作成的时间,这反映陆羽的一片感怀心迹。西江水流到竟陵城下,是偶然吗?是天作的自然;陆羽身在竟陵城水滨被智积禅师抱起,是偶然吗?是命运的必然。陆羽飞离了巢、挥离了禅寺,不是投向功名利禄,而是去寻找茶的原乡、生命的真乡,这是茶仙生命的决然。

茶仙陆羽与智积禅师,他俩在尘世中状似不期然的结缘,人生聚散如短暂茶花泡沫的隐去。他们偶然相遇、自然地分离,一个未问归期,一个也没说归期,他们的相遇养成了一个未来的茶圣,留下了上天牵线之缘——茶在人间。
@*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宝塔伴茶诗,唐诗一经典,!中唐隐士陆羽开启了中华茶道,他透过实地调查研究写下《茶经》,系统地介绍了茶道,包括怎么造茶、煮茶、饮茶,怎么运用茶具、茶器,也介绍了茶史、古人茶事、哪里有好茶等等。陆羽《茶经》把药用之茶转入饮用之茶的文化,在中唐,茶道的艺术就蓬勃发展了。本文要介绍的这首元稹的宝塔诗《茶‧一言至七言诗》贴切地反映了唐代茶道的精致内涵与精神境界以及茶道中的友谊。
  • 读过回文茶诗吗?人说回文茶诗奇趣无穷,与好茶同为一绝。宋代的大文豪苏轼(号东坡)对茶情有独钟,他的回文诗《记梦回文二首并叙》诗史上少见,吟之颂之,回还往复,余味回荡,好像好茶滋味口中回甘,久久不绝。
  • 日本“煎茶”之祖的“茶神”卖茶翁以大唐“卢㒰正流”自喻,把吃茶风尚从日本贵族、权贵阶层普及到庶民大众和文人雅士之间。
  • 茶道之美、茶道之境都可以在泡茶、奉茶、品茗之间求得的,除了人、茶、器外,无需茶席的布置、无需服饰的搭配、无需佐以什么音乐。茶的冲泡与供奉已表现了看得到的美感与境界,茶的品饮已表现了看不到的香、味与茶性的美感与境界。
  • 茶人除了要具备茶学的基本功底,对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宗教、哲学诸方面都要有一定的修养,尤其是抽象艺术,这样才能融合泡茶、奉茶、喝茶、品茗环境成一件新的艺术作品,并从中创作出让自己与参与者都能享用的茶汤境界与茶道氛围。
  • 唐、宋、明三代都是中华饮茶文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茶之神、茶之韵、茶之趣的影响直至今日。你知道唐宋明各代的古人是怎么做茶、饮茶的吗?体现了中华茶道的哪些特质特色呢?
  •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陆羽之《歌》展现了什么生命之道?陆羽一生中探索学问、穷究事理如何实践“精行俭德”的茶精神?才子耿湋赞美陆羽“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陆羽一生兴趣闲雅著作许多种类的书,为何只留下一本《茶经》?
  • “三篇陆羽经,七度卢仝碗”--“茶仙”卢仝和“茶圣”陆羽并现合一对儿,卢仝的《七碗茶歌》,怎么能成为一种茶家标竿的文化经典?怎么能在多种文化范畴与人生层面中,成了一种不朽的范式?
  • 拈花微笑,喝茶悟道。酒越喝越糊涂,茶越喝越清醒。品至清至洁的茶,悟至灵至静的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