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待痴弟 化灾为平安

作者:朱月明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68
【字号】    
   标签: tags: , ,

唐玄宗时的御史大夫魏方进,有一个15岁的弟弟不会讲话,总是鼻涕唾沫满身,兄弟亲戚们都把他看作傻子不抚养他。只有他的一个姐姐可怜他供给他衣食,让仆人为他清洗沐浴,毫无倦色。

一天早晨,他在门外晒太阳搔痒痒,他的邻居看见一个红衣使者,带着几十个骑马的来到跟前问道:“仙师在哪儿?”红衣使者随即走到搔痒者面前鞠躬,俯身称谢。

过了一会儿,搔痒者忽然高声叱道:“为什么来晚了?事干完了吗?”红衣使者说:“尚有一些未办完。”他又说:“为什么不速去了却呢?快去吧!”只见他神采奕奕,洞明事理,声音明朗通畅,毫无痴病的样子。

等到红衣使者们走后,他又恢复到先前那样,鼻涕流到口边,不停的搔痒。

那天夜里他就去世了,魏方进等家人虽然对此事感到惊异,却并不把他当作异人,只是草草地装殓了他。只有那位姐姐悲恸不已,偷偷地为他举行了葬礼,到了入殓的日子,就把她平常最爱惜的一件黄色绣花披袄子偷偷地置于棺中。

后来魏方进随皇帝到马嵬坡,那位姐姐也随其同去。后遇禁兵叛乱,杀了杨国忠。因魏方进是杨国忠的亲戚,魏方进和他的家族全被牵连而遭到大祸。当时他的姐姐偶然走出客店,听说有灾难发生就逃走了,丢下三个五、六岁左右的儿女在店中,大概性命不保。

等到第二天早晨军队撤走了,她试着回到店里去寻找三个儿女,见店中尸体遍地。东北角的一张床上似有衣服,走近一看三个儿女全在床上,身上盖的竟然是当年葬痴弟时装进他棺中的黄色绣花披袄子。她悲喜交加,放声恸哭。母子四人一块逃入山中,全都幸免于难。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几头馿被圈养在围栏里,怎么也出不来。可是有一头馿竟然用嘴将栏杆搬开,很从容地出来了。
  • 古人都很重视誓言,所以丈夫听接生婆发了这样的毒誓,就不再怀疑她了,反而怀疑.....
  • 古人遵守诺言,言行一致,对于一句交托的话,能做到终身不忘,而真正成为良知、正义、感恩的人。践约守信是诚实做人的核心,是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的要求,是对自己良心的忠诚和对他人的负责。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