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财不积德 到头一场空

作者:云儿
font print 人气: 769
【字号】    
   标签: tags:

周圣章,丹阳县黄堰桥人,家境本来小康。乾隆某年,麦子大丰收,大麦每石才二百钱。周圣章有百亩麦田,收成又比他人好,收获了很多麦子;当年周圣章又连续筹到几笔钱,全部用来买麦子,一共囤积了将近四千石麦子。

到了第二年大歉收,春秋两季都颗粒无收,米麦价格都很昂贵,周圣章还是闭门不卖。等到冬天运河水浅时,商贩无法通航,连麦种都吃光了,这时只有周圣章有囤积的麦子。

于是附近居民都来找周圣章买麦子,周圣章开始还不答应,等别人再三乞求,才允许一亩田换一石麦子,麦子里还要掺糠秕。周圣章就这样用四千石麦子换来满满一箱子田契,得田五千亩。周圣章本来就节俭吝啬,又善于聚敛,不几年就田产过万亩,金钱堆积如山。

可周圣章就是生不出儿子,他百般祈祷到晚年才得一子,因为是他六十八岁所生,就取名叫六八。周六八不到十岁,周圣章就到寿了。周六八长大后,视金钱如粪土,每次出门一定带很多银子,花光了才回家。有时实在花不尽,周六八就把银子掷进路边田里。

(Fotolia)

当时推行社仓法,选一户乡里殷实人家当社正,差事落到周六八头上。乡里人欺负他稚嫩软弱,凡是从社仓借米的人都是有借无还,周六八每年赔偿仓粮无数。周六八又生性好赌,一掷千金,因此家道日益衰落,只好卖产度日。

周六八卖产时,田契来不及写,竟刻板印刷,偌大家产一下子就被败光卖尽。到周六八死时,他家已经没有一间屋、一亩田。

汪道鼎说:“我父亲担任丹阳县主簿时,周六八儿子穷困潦倒,在充当门卫糊口。至今丹阳县人骂别人是败家子,一定骂他是周六八。”

福分由德而来,祖上不给子孙积德,无福受用的子孙就会败家。恶有恶报,欺负人者,他的下半辈子或来世,或他的后代也会遭到被别人欺负的报应。因此,一个人为了钱出卖良心,对自己又有什么真正的益处呢?

(根据清代汪道鼎《坐花志果果报录》)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朝时广东有个书生魏某,考中进士后授湖广江陵府推官。赴任时,途经圣寿寺,他来到寺门前,见一老僧带十几个僧人相迎。
  • 朝的宋必达,在顺治八年,担任江西宁都知县。此县土地贫瘠,百姓贫穷,清泰、怀德两个乡的百姓大多迁徙。宋必达请求尽免赋税,来休养生息。
  • 上天网开一面,不认同某甲的人竟没有被殃及池鱼;上天同恶必惩,认同某甲的人竟被等同于一丘之貉。大难来临时,人是被赦免还是不被赦免,都看其人自己的选择,上天的心是多么包容啊!”
  • 幽默风趣今人爱,古人也爱。以下是近两千年前的笑话,出于邯郸淳(约132—221,东汉末到三国时代)编辑的《笑林》。古人的笑谈说了些什么?晶莹闪亮的光彩是什么呢?
  • 这是儒家心性修炼之关键处。某种角度讲,这也是孔门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还是布满荆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赏赐有礼—清代文献中的天子礼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