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医

唐代食疗和养生名医孟诜

作者: 邓正梁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435
【字号】    
   标签: tags: , ,

孟诜(621年~713年),唐代汝州人。生于武德四年(621年),年轻时与孙思邈友好。进士及第,担任相王李旦的侍读,曾任凤阁舍人。

长安三年(703年),拜同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神龙年间,告老还乡,每天以药饵为事。开元元年(713年),河南尹毕构以孟诜有古人之风,改其居所称为“子乎里”。不久去世,享年九十三。

孟诜在担任凤阁舍人时,在凤阁侍郎刘祎家里见武则天所赐银子时,说是药水涂抹的假银,一烧便知。刘祎果真火中一烧,倾刻化为锡水;武则天知道后,对孟诜很不满意,便将其降为台州(在浙江)司马,后又升为春官侍郎(礼部副职)。

孟诜于神龙(705~707年)年间告老还乡后,时常炮制药物济世救人,年纪虽大却仍力如壮年,因此有人问他如何保养的,孟诜回答:“要想保身养性,必须善言不离口,良药莫离手。”众人听后颇为信服。

孟诜著有《食疗本草》、《必效方》、《补养方》各三卷,另撰《家》、《祭礼》各一卷,《丧服要》二卷。

《食疗本草》对研究本草文献及饮食疗法发展史,有重要参考价值。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在敦煌莫高窟中发现该书古抄本残卷,收有从石榴至芋共26种药物的条文,现存英国伦敦博物馆。

1930年日本中尾万三考察、校定了该书,以《食疗本草考察》为名。全书分两编,载药241种,是近代最早的一种辑本。

《食疗本草》是在《千金要方》中“食治篇”增订而成,记述可供食用又能疗病的本草专著。书目见《旧唐书.艺文志》。

孟诜着《食疗本草》是对研究本草文献及饮食疗法发展史,有重要参考价值。(Fotolia)

《食疗本草》是唐代食物药治病专书。原书早佚,仅有残卷及佚文散见于《医心方》、《证类本草》等书中,各本所存佚文出入很大。1907年敦煌出土该书残卷,存药26味。

全书共三卷,原书有条目138条,据《嘉佑本草》记载:“张鼎(唐开元间人)又补其不足者八十九种,并归为二百二十七条。皆说食药治病之效。”书中除收有许多卓有疗效的药物和单方外,还记载了某些药物禁忌。

所载食疗方下均注明药性,其次分记功效、禁忌,其间或夹有形态、产地等。另有动物脏器的食疗方法和藻菌类食品的医疗应用,产妇、小儿等饮食宜忌等记述。

该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后世多有引用,是一部研究食疗和营养学的重要文献。

从现有残存佚文看,有不少条为《唐本草》失载的药物。如荞麦、绿豆、菠菜、白苣、胡荽、鲈鱼、鳜鱼、石首鱼等,都是本书首次记载。敦煌抄本食疗本草(10张)所录波斯石蜜、高昌榆白皮等,能反映亚洲中部地区使用食疗药的情况。

《食疗本草》中记载了许多常见的食疗,如“鸭,主补中益气、消食”、“白鸭肉补虚”、“鹅卵,补五脏,亦补中益气”、“鲫鱼,食之平胃气,调中益五”、“羊奶,补肺肾之气,和小肠”、亦主消渴、治虚劳、益精气”、“萝卜,服之令人白净肌细”、“茶叶,利大肠,去热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柿子, 补虚劳不足;红柿补气,续经脉气”、“干柿厚肠胃,温中,健脾胃气,消宿血”、“黑豆,令人长生,又益阳道”。

在《食疗本草》记载品项中,日常生活鸡、鸭、鱼、肉、水果、蔬菜几乎无所不包,品种齐全,且有疗效记载,所谓“药补不如食补”,这本书给了后世医家许多启迪。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书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郭玉是广汉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县)的人。他在年轻时拜程高为师,学习医方、诊脉和阴阳脉象方面的医技,以及考究、探求阴阳变化之理的技术。
  • 隋代时的名医许智藏年少时就以医术闻名,在南朝的陈国为官时,为散骑常侍。陈被灭,隋文帝任命他为员外散骑侍郎。
  • 曾在蜀地修道的沈羲是吴郡人,他能用道术替人消灾治病、救济百姓,却不必令人服食药物。他之所以能用道术替人消灾治病是有因缘的。
  • 这是儒家心性修炼之关键处。某种角度讲,这也是孔门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还是布满荆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赏赐有礼—清代文献中的天子礼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