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冒险营救好官

作者:清潭
font print 人气: 201
【字号】    
   标签: tags:

清朝的宋必达,在顺治八年,担任江西宁都知县。此县土地贫瘠,百姓贫穷,清泰、怀德两个乡的百姓大多迁徙。宋必达请求尽免赋税,来休养生息。

过了二年,县内的田地都被开垦了。县城濒临河水,夏雨暴涨,县城将被淹没。信神敬神的宋必达向神祈祷,水势就回落了。宋必达按照河流的故道疏通、治理,从此无水患。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叛变。宋必达说:“古有保甲,民皆可兵。(明朝的)王守仁打败朱宸濠,曾使用的就是他们。”宋必达如法训练了二千民兵,守住了宁都县城。有人向巡抚诬告说,宁都县有很多人跟从叛军,巡抚就要发兵围剿宁都县。宋必达写了血书上书力争,围剿之事就停止了。

县内原先吃的是淮盐,自从(明朝的)王守仁治理赣地,改吃粤盐。百姓苦于盐引的拖累。宋必达请求朝廷允许用粤盐的税额添补淮盐的税额,商人、居民都得到便利。但因为粤盐不中朝廷的意,宋必达被论罪罢官。宁都人都哭着为他送行,赠送给他的礼物,他一概不收。

宋必达被罢官后,从小路前往南昌,在中途被贼人绑架,胁迫他投降,他不屈服,被关了七天。半夜忽然有数十人持着兵器,翻墙而入说:“宋爷在哪?我等都是宁都百姓。”拥着宋必达而出,宋必达于是得以脱险。宋必达为百姓着想到多大程度,百姓就为救他不惜性命到多大程度。

宋必达去世后,宁都百姓每年都祭祀、怀念他。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六.列传二百六十三.循吏一》)

——转载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朝的彭定求,长洲(今属江苏苏州)人,喜读圣贤书,其为学“以不欺为本,以践行为要”,敬信神佛,注重品行修养。从小常读诵有关修行及因果方面的善书,平日乐善好施,不仅自己行善,还向周围人劝善,讲因果报应的事例。
  • 姚文田考中状元后任职翰林院修撰、左都御史、礼部尚书等,他自题书房对联写道:“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里的“旧家”二字指世家,读书世家亦被世人称之为“书香门第”,“不贪奢,有清操”。
  • 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董文炳担任藁城县令,该县贫困,又加上旱灾蝗灾,苛征暴敛,民不聊生。董文炳把自己的粮食拿出数千石交给县内.....
  • 有一个令史叫曲思明的人,两年之内,没听说他推荐自己或别人。冬曦对他说:“选拔官员的惯例,各府署应该得到一个官位,或者推荐别人也有些好处。”思明还是不说……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赏赐有礼—清代文献中的天子礼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