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茶趣:蔡襄品茶名闻天下

作者:舒晴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507
【字号】    
   标签: tags: , ,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两宋三百多年来茶道、茶艺、茶学的发展均达到了巅峰。在中国茶史上宋茶文化占有极重要位置,故而茶人辈出;在众多茶人中,蔡襄(字君谟)是既懂制茶又精通品茶,更有茶学专著流传后世的茶博士。

蔡襄出任福建转运使时,负责监制北苑贡茶,在这期间他创制出闻名于世的小龙团茶。由于此茶制作精细,品质优异,所以深得皇帝欢心。

蔡襄擅长制茶,更精于品茶,具有高出一般人的品茶经验。北宋彭乘《墨客挥犀》中记载蔡襄的一件品鉴茶茗的轶事: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能仁寺内有棵茶树生在石缝中,寺里和尚采摘后制成八块茶饼,称之为“石岩白”。寺中方丈将四块茶饼送给时任转运使的蔡襄,另四块茶饼则秘密送给京城汴梁内翰(唐宋称翰林为内翰)王禹玉。

第二年,蔡襄被召回京城为官,有一天他去拜访王禹玉。王禹玉一见好友来访非常高兴,立刻吩咐家人拿出最好的茶来招待。

不久,家人端上香茗,蔡襄拿起茶杯还未尝一口,一看茶色、一闻茶香,就对王禹玉说︰“这茶很像福建能仁寺的石岩白茶,这茶产量极少是当朝茶叶珍品,你是怎么得到的呢?”

王禹玉听了简直不敢相信,当即派人去查存茶茶帖,一经查证果真丝毫不差。从此,王禹玉对蔡襄的品茶工夫真的非常佩服。

蔡襄不仅创制小龙团,对大龙团的品评也十分了得。《墨客挥犀》还记载,有一次,福唐蔡叶丞秘校(古官职名,原指秘书省校书郎,后沿用指新擢第者)蔡叶丞邀请蔡襄共品小龙团。两人聊了一会,忽然来了个不速之客。这时家僮端来小龙团款待客人,蔡襄喝了一小口说︰“这茶不仅仅是小龙团,里面一定掺有大龙团。”

蔡叶丞听了大吃一惊,赶忙唤来家僮问话。家僮自然不敢说谎,只好据实以告说︰“原本只碾造了两份小龙团,不料又来了一位客人,要准备已来不及,所以就将事先已碾造好的大龙团加进去,没想到蔡大人一喝就知道了。”蔡襄品茶的工夫名震天下,蔡叶丞也为之折服了。

《续墨客挥犀》 中也记载了蔡襄品的一个“名对”趣事。少常(医官)陈亚以滑稽著称,蔡襄曾用他的名字戏弄他说:“陈亚有‘心’终是‘恶’。”陈亚就答复说:“蔡襄无‘口’即成‘衰’。”成了当时名对。蔡襄不愧是茶学大师,品茶之“口”也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责任编辑:古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间四月天,清新雅逸,恰合茶天然的特性。饮茶除了得到感官的享受之外,还能让我们静心、宁神,有助于去除杂念,以茶悟道,提升生活与生命的境界。不论你平日喝不喝茶,别错过四月天与茶约会的好时机!俗语说“一两黄金一两茶”“一两明前一两金”,其实,爱好四月天的好茶不一定要花大金,本文要从文化的视野出发,讲讲四月天的茶知识,顺及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茶。
  • 宝塔伴茶诗,唐诗一经典,!中唐隐士陆羽开启了中华茶道,他透过实地调查研究写下《茶经》,系统地介绍了茶道,包括怎么造茶、煮茶、饮茶,怎么运用茶具、茶器,也介绍了茶史、古人茶事、哪里有好茶等等。陆羽《茶经》把药用之茶转入饮用之茶的文化,在中唐,茶道的艺术就蓬勃发展了。本文要介绍的这首元稹的宝塔诗《茶‧一言至七言诗》贴切地反映了唐代茶道的精致内涵与精神境界以及茶道中的友谊。
  • “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在水边隐居的高人,经常亲近自然,日常活动都能保持心态纯净。徐明义画集8—世外(彩墨)局部(徐明义 提供)
    谁是古今“茶神”“茶圣”呢?爱好茶道之人都会想起陆羽(字鸿渐、季疵,公元733年-804年)。在千年前,陆羽的足迹踏遍中国种茶名山和名泉,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成了《茶经》传世,开导后人茶文化的风尚流传至今,并使得中华茶道成了世界茶文化的经典。陆羽对茶的研究为何能脱颖而出留下千古的功业呢?陆羽是怎样和茶结缘的呢?冥冥中好像上天已经为茶神安排了他不同凡响的一生。一起来探索陆羽的生命之《歌》!
  • 茶是中国人的传统饮品,上古时代神农氏便使用茶来解毒。到了唐代,茶圣陆羽写成《茶经》,将茶道文化推向成熟。或许是茶本身苦口却香醇的味道天然就具备着哲思与禅机,茶与文人士大夫的关系尤为密切,故而在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雅号。
  • 昔日经过香港街头,远远看到店铺门口摆着的铜壸与铜鼎,就知道这是一间凉茶铺。时代变迁,铜壸变成了不锈钢容器,老一辈对的器皿讲究也渐渐被后人遗忘。昔日没有电子设备加热,铜鼎就是当年重要的龟苓膏保温器皿。如今标榜“清热解毒”的龟苓膏,最初引入香港时并非如此。所谓的“凉茶”其实并不“凉”?今期文化专题“凉茶趣谈”继续由香港史学会总监邓家宙博士分享他的研究心得。
  • 六大传统茶叶有哪些,以及如何正确泡制它们?通过了解茶叶和泡茶的艺术,你可以发现这六种茶叶背后都有各自的魅力,并品味这些已流传数世纪的滋味。
  • 茶道之美、茶道之境都可以在泡茶、奉茶、品茗之间求得的,除了人、茶、器外,无需茶席的布置、无需服饰的搭配、无需佐以什么音乐。茶的冲泡与供奉已表现了看得到的美感与境界,茶的品饮已表现了看不到的香、味与茶性的美感与境界。
  • 茶人除了要具备茶学的基本功底,对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宗教、哲学诸方面都要有一定的修养,尤其是抽象艺术,这样才能融合泡茶、奉茶、喝茶、品茗环境成一件新的艺术作品,并从中创作出让自己与参与者都能享用的茶汤境界与茶道氛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