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茶传说︰老龙赐茶

作者:舒晴
font print 人气: 388
【字号】    
   标签: tags:

雁荡山位于浙江省乐清市境内,盘曲数百里,风光灵秀被誉为“东南第一山”,又因绝顶有湖,芦苇丛生如荡,春雁南归常宿于此而得名。雁荡大龙湫为中国四大名瀑,瀑布自高处冲泻而下,犹如万马奔腾,声如奔雷,十分壮观,“龙湫茶”即产于此。

据清朝劳大舆《瓯江逸志.卷三二》中记载︰“雁(雁)山五珍:‘谓龙湫茶、观音竹、金星草、山乐官、香鱼也。’茶即明茶,紫色而香者名玄茶,其味皆似天池而稍薄。”

另明朝冯时可《雨航杂录》说︰“雁山有‘五珍’,第一珍即‘龙湫茶’”、“茶一枪一旗而白毛者,名明茶。紫色而香者,名玄茶。”

因此,雁荡佳茗自古即名闻天下,乐清市也一直流传着一则“老龙赐茶”的故事。

相传,雁荡山的开山祖师为阿罗汉诺讵那。东晋永和年间,诺讵那带着三百弟子云游天下,最后来到雁荡山建寺而居,寺前是清泉潺潺的大龙湫,寺后为山高林密的雁荡峰,环境静谧幽美。

大龙湫瀑布(Attribution/维基)

一天晚上,诺讵那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一位鹤发童颜的老翁手持龙杖,从远处飘然而至向他行礼说︰“感谢大师,让我在此山得以安居。”诺讵那听了十分不解,连忙向老翁还礼说︰“我和您素不相识,您在此山居住为何要感谢我呢?”

只见老翁捋了一下银须说︰“大师居住龙湫,将日常用水都泼洒在山坡上,滋润花草树木,从不泼在山涧里,保全了雁荡山泉的清冽洁净,为报答大师的美德,我特地送给您一株茶树,让您终生受用。”

诺讵那见老翁如此诚恳就躬身问道︰“请问仙翁尊姓大名?家住何处?但愿我们日后能有再见面机会。”老翁笑呵呵地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如果真心想见我,就定明天上午。”说完,一眨眼人就不见了。

诺讵那还想问话,心一急就惊醒了,却是南柯一梦。虽然是梦,但总觉得太奇特了,他再也睡不着,索性就坐在床上思量梦境中老翁的话。

第二天清晨,诺讵那走出寺门爬上大龙湫山背,站在悬崖之巅举目四望,看了老半天也不见老翁身影,只见大龙湫上端的龙头处哗哗吐水,远处山边似有龙尾隐隐约约地摆动,但刹那间就不见了。

此时,诺讵那方才明白,原来昨夜梦中老翁是大龙湫老龙的化身。诺讵那心想,老龙也算见到了,可是他说要送我的茶树在哪呢?

于是诺讵那只好往回走,刚到寺门前,一股清香从寺里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诺讵那往寺内一看,庭中不知何时多了棵绿叶成荫的大茶树,枝叶上吐出数不清的芽尖,上面附着一层白色绒毛,在晨曦中熠熠闪亮。

此后,正如老翁所说,刚采摘完之处,茶芽马上又冒出来,春去冬来,采摘不尽,终年饮用不完。此茶味道浓香醇厚,喝后齿颊留香,神清气爽,这就是雁荡山“陇湫茶”。

从此,雁荡山有了茶树繁殖,龙湫背、斗蟀(室)洞及雁湖岗等地都种有茶树,所采雁茗闻名遐迩。@*

责任编辑:谢秀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阳羡茶是中唐以来的贡茶,深受帝王喜欢,它以汤清、芳香、味醇的特点而誉满天下。中唐著名诗人卢仝在一首与茶圣陆羽《茶经》齐名的茶诗中写道:“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可见阳羡茶之分量和魅力。宜兴阳羡茶历来与杭州龙井茶、苏州碧螺春齐名,被列为贡品。
  • 清朝乾隆年间,霍山县新店河程家院有位叫程伯阶的,子承父业做茶叶生意,倒也财源茂盛,南来北往的客商们只要熟悉他的都称他“程茶客”。
  • 龙井茶,属于绿茶,原产于中国浙江省杭州龙井村,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纯手工制造的龙井茶,需经初炒、复炒及烘焙,再放入有干燥剂的陶瓷缸中,除去水分,方能显现其翠绿、清香。
  • 碧螺春,古亦作“碧萝春”,著名绿茶之一,原产于江苏省吴县东洞庭山的碧螺峰上,故又称“洞庭碧萝春”。洞庭山位于太湖东南部,由东洞庭山、西洞庭山组成。东洞庭山又称洞庭东山,简称东山,是伸入太湖中的一处半岛。
  • 人间四月天,清新雅逸,恰合茶天然的特性。饮茶除了得到感官的享受之外,还能让我们静心、宁神,有助于去除杂念,以茶悟道,提升生活与生命的境界。不论你平日喝不喝茶,别错过四月天与茶约会的好时机!俗语说“一两黄金一两茶”“一两明前一两金”,其实,爱好四月天的好茶不一定要花大金,本文要从文化的视野出发,讲讲四月天的茶知识,顺及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茶。
  • 宝塔伴茶诗,唐诗一经典,!中唐隐士陆羽开启了中华茶道,他透过实地调查研究写下《茶经》,系统地介绍了茶道,包括怎么造茶、煮茶、饮茶,怎么运用茶具、茶器,也介绍了茶史、古人茶事、哪里有好茶等等。陆羽《茶经》把药用之茶转入饮用之茶的文化,在中唐,茶道的艺术就蓬勃发展了。本文要介绍的这首元稹的宝塔诗《茶‧一言至七言诗》贴切地反映了唐代茶道的精致内涵与精神境界以及茶道中的友谊。
  • “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在水边隐居的高人,经常亲近自然,日常活动都能保持心态纯净。徐明义画集8—世外(彩墨)局部(徐明义 提供)
    谁是古今“茶神”“茶圣”呢?爱好茶道之人都会想起陆羽(字鸿渐、季疵,公元733年-804年)。在千年前,陆羽的足迹踏遍中国种茶名山和名泉,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成了《茶经》传世,开导后人茶文化的风尚流传至今,并使得中华茶道成了世界茶文化的经典。陆羽对茶的研究为何能脱颖而出留下千古的功业呢?陆羽是怎样和茶结缘的呢?冥冥中好像上天已经为茶神安排了他不同凡响的一生。一起来探索陆羽的生命之《歌》!
  • 茶是中国人的传统饮品,上古时代神农氏便使用茶来解毒。到了唐代,茶圣陆羽写成《茶经》,将茶道文化推向成熟。或许是茶本身苦口却香醇的味道天然就具备着哲思与禅机,茶与文人士大夫的关系尤为密切,故而在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雅号。
  • 昔日经过香港街头,远远看到店铺门口摆着的铜壸与铜鼎,就知道这是一间凉茶铺。时代变迁,铜壸变成了不锈钢容器,老一辈对的器皿讲究也渐渐被后人遗忘。昔日没有电子设备加热,铜鼎就是当年重要的龟苓膏保温器皿。如今标榜“清热解毒”的龟苓膏,最初引入香港时并非如此。所谓的“凉茶”其实并不“凉”?今期文化专题“凉茶趣谈”继续由香港史学会总监邓家宙博士分享他的研究心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