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活佛 斗蛐蛐儿(下)

作者:陆文
font print 人气: 548
【字号】    
   标签: tags: ,

花花太岁失守 镇山王失踪

人们把状元“铁壳青”和济公的“镇山王”一齐放进盆子里。镇山王一动不动,只把两根头须搅来搅去。

铁壳青见对方又瘦又小以为可欺,便张牙舞爪向镇山王扑来。镇山王没等铁壳青站稳,猛的向前迎去,乘机一口咬住铁壳青的肚皮,两腿一蹬,将铁壳青掀了个仰面朝天,镇山王仍咬住不放,铁壳青乱蹬一气,慢慢得不动了。

斗场上顿时响起一片叫好声,济公收起镇山王,将字据交给张木匠,对花花太岁道一声:“对不起!一千两银子两清了!”说完就要离去。

花花太岁见济公要走眼睛都急红了,赶紧拉住济公说:“师父,把这蛐蛐儿卖给我吧!我情愿再出一千两银子!”济公听后哈哈大笑:“我一个出家人要它何用?公子见爱我就送给你好了!”

花花太岁对济公千恩万谢,捧着蛐蛐儿回府了。到家后,连忙命家人编制一个金丝笼子,好把镇山王放进笼子以示珍贵。待笼子编好往里放时,镇山王两脚一蹬,“嗖”的一声跳出花厅,三蹦两跳钻进了花丛里。

济公惩罚无赖 花花太岁抓狂

花花太岁急得拍手顿足,忙叫家人去捉。待家人去捉时,早已无影无踪。正在发急,忽听花厅的墙脚下,传来了镇山王的叫声。花花太岁忙叫家人往墙缝里灌水,灌了十几桶,镇山王就是不出来,气得花花太岁命家人推倒花厅的那面墙,还是不见踪影。

忽然又听见镇山王在花厅基石下边叫,花花太岁一狠心,命家人拆掉花厅,翻砖倒瓦,仍然没有捉到镇山王。正气恼,从观月亭下又传来镇山王的叫声,花花太岁连忙命家人拆亭子。

亭子刚拆完,从后书房地板下又传出叫声,于是拆书房;拆完书房拆卧室……,蛐蛐在哪叫就在哪儿拆,折腾了三天三夜,仍不见镇山王的影子。

花花太岁耷拉着脑袋,红肿着双眼,躺在藤椅上正要朦胧睡去,忽听门外传来唱歌声:

稀奇稀奇真稀奇,蛐蛐没了让人急;为找小虫费心机,拆墙倒壁挖地基。掘地三尺无踪影,看它还能天上去?上天入地皆不见。太岁欺人反被欺!

花花太岁听罢歌声忽然明白了,这是济公在惩罚他这个无赖。他立刻感觉到浑身发冷手冰凉,躺在那里直翻白眼儿……

(事据《高僧传奇》)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书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仆人离开陆家后,陆茂才往他主人家走去,当他踏上庄前水沟上的木板时,发现板上有七个被虫蛀的小孔,他这才悟出所谓“七星桥”,原来就是这个有七个小孔的小板桥。
  • 唐代中期名臣韦皋,早年很穷,漫游到剑门关外时,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相国张延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但不久相国就看不上他了,而且越来越厌恶得表露无遗。韦皋闷闷不乐,觉得自己很不得志,经常在幕府和宾客朋友一起出游,并表明自己的不满。
  • 南宋孝宗淳熙末年,浙漕京尹潘景硅与老人交往。潘家种有一株紫木樨,花叶繁茂,煞是喜人。及至盛夏,正是天下一片葱郁之时,这株紫木樨却日见槁枯。潘景硅见花叶凋零,心中为之不悦,又恐是什么不祥之兆,竟终日围着这株紫木樨叹息起来。
  • 宰相宋璟的孙子宋沇对音律学很有造诣,唐德宗贞元年间,宋沇进献乐书二卷,唐德宗读后十分赞赏,又得知宋沇即是宋璟的孙子,于是诏见宋沇进宫。德宗与宋沇两人对面而坐,谈论音律谈得非常高兴。
  • 一天,济公正站在西湖旁边的一棵大柳树下,手摇破蒲扇,观看西湖风景。时值重阳,金风送爽,湖水涟漪,柳枝拂面,湖光山色,好不宜人。济公正看得高兴,忽见不远处走来一个人,在离柳树不远的地方站住了。
  • 幽默风趣今人爱,古人也爱。以下是近两千年前的笑话,出于邯郸淳(约132—221,东汉末到三国时代)编辑的《笑林》。古人的笑谈说了些什么?晶莹闪亮的光彩是什么呢?
  • 这是儒家心性修炼之关键处。某种角度讲,这也是孔门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还是布满荆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赏赐有礼—清代文献中的天子礼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