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活佛 斗蛐蛐儿(上)

作者:陆文
font print 人气: 90
【字号】    
   标签: tags: ,

有一天,济公正站在西湖旁边的一棵大柳树下,手摇破蒲扇,观看西湖风景。时值重阳,金风送爽,湖水涟漪,柳枝拂面,湖光山色,好不宜人。济公正看得高兴,忽见不远处走来一个人,在离柳树不远的地方站住了。

由于他低着头根本没往这边看,所以没发现柳树下的济公,济公对他却看得分明。

只见这个人三十上下,手艺人打扮,两眼哭得通红对着湖水发呆,看样子就要跳水自尽。济公看在眼里,心想不知这位青年为何寻死,我得设法救他一救,常言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打定主意,便快步向那人跟前走去。

花花太岁欺压 穷木匠寻短

那人见有人来急忙掀起衣襟蒙面,就要往湖里跳,说时迟那时快济公一个箭步,冲到那人跟前一把将他拉住。

济公说︰“唉!有什么事儿过不去,要寻此短见?”

“别拉我,让我死吧,活着也是受罪。”那人说着,还挣扎着要往湖里跳。

“有什么难处说说看,或许我能够帮你。”济公边拉边劝道。

投水人望望这个和尚,见他虽然破衣褴衫但满脸慈祥,特别是那双眼睛给人一种希望和力量。投水人叹了口气说:“师父,不管你能不能救我,我把苦处告诉你,就是死也有一个见证人。”于是便一五一十地向济公诉说起来。

原来这个人姓张,人称“张木匠”,在杭州城里的一个官宦人家做工。这家的公子外号叫“花花太岁”,是个游手好闲、欺男霸女的恶棍。

这天,花花太岁正在 花厅外斗蛐蛐儿玩,干完活的张木匠,站在人群后面观看,随口说了一声“好”,正巧花花太岁心爱的“金头大王”(蛐蛐)这时一跳,跳进了花丛里,半天也没找回来。

花花太岁大怒硬说他的宝贝,是张木匠给吓跑的,要他三天之内赔他一千两银子,不然就打死他。

张木匠是个穷手艺人,家里上有多病老母、下有妻子儿女,连饭都饥一顿饱一顿的,上哪去弄这一千两银子?今天是最后期限,只得瞒着老母妻儿来这湖边寻死。

三斗楼失利 花花太岁发狠

济公一听哈哈大笑:“我以为什么大不了的事儿,不就是一千两银子吗?我替你还他就是了!”说着拉起张木匠便走。

走着走着,忽然从路边的草丛里传出几声“区区区”的叫声,济公猫着腰蹲下身子,在草丛里摸了摸,随手捉到一只蛐蛐儿,用嘴吹了吹气,捧在手里,左看右看,就像欣赏一个宝贝似的,脸上露出喜色。

张木匠也凑上去观瞧,见是只又瘦又小的蛐蛐儿,不知这个和尚要玩什么把戏,无可奈何地跟着济公又往前走去。

济公带着张木匠来到城里的“三斗楼”,这是杭州最著名的游乐场。因这里是“斗鸡、斗鸟、斗蛐蛐儿”的所在,所以名其楼谓“三斗楼”。只见楼上楼下,人流如潮,热闹非凡。这天是九九重阳,正是“三斗”的最佳时日。

他们来到二楼斗蛐蛐儿的大厅,看见花花太岁正用自己的“银头大王”与对方的“铁壳青”争夺“状元”,一来一往斗得正酣。只见铁壳青三跳两跳,一口咬住银头大王的右腿用力一拉,就把银头大王的一条腿齐刷刷咬了下来。

花花太岁心疼得直跺脚,心想要是我的金头大王还在,那状元十拿九稳是咱的。一想到这儿就气不打一处来,于是花花太岁便对他的家人大叫:“那个张木匠的银子送来没有?今天是最后期限,不赔银子活活打死他!”

镇山王发威 银头大王丧命

“别嚷嚷,我们来了!”济公拉着张木匠挤了进来。花花太岁一看,来了一个疯和尚,张木匠低着头躲在和尚身后,便圆睁着眼睛高声大叫:“我叫的是张木匠,你个疯和尚乱搅和什么?”

“我来替他送银子怎么样?”济公漫不经心地回答。

“看你这个熊样,把骨头砸碎了也挤不出一两银子,你拿什么还我一千两银子?”

“别急,我这里有个小东西,是我从南高峰的土庙里捉到的,看它值不值一千两银子?”说着,济公将左手掌伸到花花太岁面前。

花花太岁一看,在和尚手心里蹲着一个呆头呆脑的蛐蛐儿,气得大叫起来:“好个秃驴,你敢耍笑我太岁老爷,想拿这玩艺儿顶一千两银子,真气死我了!来呀,给我打这秃驴!”

家人一拥而上,正要动手打人。济公哈哈大笑:“有眼不识金香玉,我这蛐蛐儿名叫‘镇山王’,什么‘金头’、‘银头’、‘铁壳青’全都不是它的对手,不信你瞧。”

说着,用破蒲扇拨了拨那蛐蛐儿,只听它“区区”叫了两声,吓得四周盆子里的蛐蛐儿乱蹦乱跳,而那只断了一条腿的银头大王听到叫声,一伸那条单腿,一命呜乎了。花花太岁见状,知道这只蛐蛐儿不是凡品,立即陪着笑脸连忙说:“师父,你这蛐蛐儿果能斗败今天的状元,张木匠的一千两银子我不要了!”

“好!一言为定,口说无凭写下字据如何?”

“可以,要是斗不过呢?”

“斗不过,我替张木匠受死。”

“好,就这么着!”花花太岁忙命家人拿来纸笔,双方写下了字据。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书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莲文化品位高洁,含义隽永,源远流长,在儒家君子人格、佛家佛性与修行、道家修真养性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民间也好,文人墨客也好,修行人也好,都赞美莲花,赋予它各种各样的美好含义,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理想和崇高气节的向往和追求。
  • 丘处机得道法后,一路云游乞讨来到了陕西宝鸡磻溪。他在那儿开掘一洞穴作为居所,名为长春洞。他在此洞内清修,日夜打坐,几乎没有一点日用品,饿了便出去讨口饭吃,冬天常常饥寒交迫。他在磻溪苦修六年,没添过一件新衣服,不管春夏秋冬,常披一件破蓑衣,人称“蓑衣先生”。
  • 唐朝末年,有一位大臣名叫徐彦枢,在他的身上曾发生过一桩神奇的事件......
  • 人们把状元“铁壳青”和济公的“镇山王”一齐放进盆子里。镇山王一动不动,只把两根头须搅来搅去....
  • 幽默风趣今人爱,古人也爱。以下是近两千年前的笑话,出于邯郸淳(约132—221,东汉末到三国时代)编辑的《笑林》。古人的笑谈说了些什么?晶莹闪亮的光彩是什么呢?
  • 这是儒家心性修炼之关键处。某种角度讲,这也是孔门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还是布满荆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赏赐有礼—清代文献中的天子礼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