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钗井

作者:巍子
font print 人气: 372
【字号】    
   标签: tags: ,

从前有个寡妇,她生了很多子女,他们家境贫寒,全都靠寡妇一人辛苦的维持家计。有一天寡妇想:“如果我们家能挖出一口盐井,那我们就不用愁吃穿了,那可是用不尽的。”于是,寡妇决定变卖自己所有的财产,请开井专家来挖掘盐井。

她变卖大部分的家产筹得了一些钱,请专家看好了地后就马上请开井工人来掘井。善良的寡妇每天把工人安顿得很好,每天都供给工人工钱和不错的饭菜,自己和家人却省吃俭用。

工作进行了很久,挖掘了一天又一天,可是挖出来的全都是石头屑屑,一点盐水的影子都没有看见。

如此过了三个多月,挖出来的始终是石屑,工人都有点失望了,好心的劝寡妇:“老板娘,我看你还是算了吧!再这样下去不但挖不出盐井,你的钱也会白白的花费掉了啊!”

寡妇总是怀着一点希望不想放弃,她对工人说:“你们就帮帮忙再掘三天吧!我还有几匹布,我把它卖掉给你们当三天的工钱。三天后还是没有盐水出来,我也就甘心放弃了!”

工人因此就再掘了三天,可是依旧挖出来的是石屑。但此时寡妇还是坚持说:“我还有几担榖可以卖掉,请你们再挖三天吧!”工人见她这样坚持,又挖掘了两天,可是还是没有盐水出来。

到了最后一天,寡妇变卖家产的钱全都用完了,连供饭的钱都拿不出来了。可是寡妇想到工人这些日子辛苦,虽然没有掘成盐井,最后一天一定要好好款待他们。于是她拔下头上的金钗去典当,买了酒和肉来答谢工人。

寡妇对工人们说:“你们这些天辛苦了,掘不出盐是我的命不好,与你们没有关系。今天是最后一天,我还是要好好的酬谢你们。”于是她拿好酒好菜款待工人。

工人们得知寡妇是卖掉金钗换来酒肉答谢他们,都觉得非常感激又有些歉意。

于是,工人们私下商议要免费帮寡妇多掘三天,看能不能掘出盐水来,如果再没有盐水出来那也就没有办法了,至少能对得起寡妇的这一片心意。

于是他们告知寡妇,第二天又开始工作。没想到,连掘了两天依旧没有盐水,井却是越掘越深了。到了第三天,工人们虽不抱任何希望了,可是仍守着自己的诺言想做完最后一天。

他们挖着挖着,突然盐水喷了出来!工人们和寡妇真是喜出望外,相互祝贺。而这口盐井因为掘得很深,出的盐量也非常大,成了当地出盐最多的盐井,从此寡妇和家人再也不愁吃穿,靠着这口盐井过着富足的生活。@*

责任编辑:王书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这个地方盛产西瓜,但是,魏国和楚国虽然只有一线之隔,两地西瓜的产量却差很多.............
  • 广孝(1334~1418年)是明朝的资善大夫。他在担任钦差大臣,抵达苏州赈灾时,苏、松、嘉、湖、杭五府,刚刚遭受了一场大水灾...........
  • 由于好奇心,小伙计拿了一粒米饭喂蜘蛛。蜘蛛很快就吃完了,又顺着蛛丝往上爬回去.....
  • 清朝名书画家郑板桥从小穷苦,四十三岁时,考中了进士,担任了山东范县(现属河南)知县。郑板桥自幼便对穷苦百姓充满感情,做官后更是处处为穷苦人着想。
  • 幽默风趣今人爱,古人也爱。以下是近两千年前的笑话,出于邯郸淳(约132—221,东汉末到三国时代)编辑的《笑林》。古人的笑谈说了些什么?晶莹闪亮的光彩是什么呢?
  • 这是儒家心性修炼之关键处。某种角度讲,这也是孔门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还是布满荆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赏赐有礼—清代文献中的天子礼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