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瓜还是护瓜?

作者:李如心
font print 人气: 334
【字号】    
   标签: tags:

战国时代,魏国有个大夫叫宋就,他被派到一个小县去担任县令,这小县正好位于魏国与楚国的交界处。

这个地方盛产西瓜,但是,魏国和楚国虽然只有一线之隔,两地西瓜的产量却差很多。魏国的西瓜长得快,而且圆滚滚的西瓜,又香又大又甜;楚国的西瓜却长得又慢又小。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是因为两国人民种西瓜的方式和态度完全不一样。

魏国这边的村民种瓜十分勤快,他们经常挑水浇瓜,所以西瓜长得快,而且又甜又香;楚国这边的村民种瓜非常懒惰,很少给西瓜浇水,所以他们的瓜长得又慢又不好。

楚国的县令看到魏国的西瓜长得那么好,本国西瓜长那么差,便责怪自己的人民没有把瓜种好。楚国的村民很生气,他们认为会被县令指责都是魏国人民害的。
“都是他们害的!”

“没错!如果他们不把西瓜种的那么大、那么香甜,我们也不会被骂!”
“我们得想想办法解决这个事!”

楚国村民聚在一起,七嘴八舌的商量对策。他们想来想去,怎么想都是对方的错,完全没想到问题是不是出在自己身上,解决问题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有了!如果我们去破坏他们种的瓜,让他们的瓜枯死,那我们的瓜不就比他们的好了吗?”最后终于有人想出了这个办法。大家鼓掌称好,于是商量着坏瓜计划。

他们最后决定,每天晚上,大家轮流摸到魏国的瓜田,踩他们的瓜,扯他们的藤,破坏瓜田。几天下来,魏国的西瓜每天都有一部分枯死掉了。

魏国村民发现这个情况后,非常生气,聚在一起讨论。

“楚国村民怎么这么恶劣!”

“那我们也在夜里派人过去,破坏他们的瓜田!”

大家正决定这么做时,一位长者认为大家不能在气愤下冲动行事,便说:“我们最好先跟县令报告这件事,向他请示该怎么做吧!”

于是,大家便一起来到了宋就的县衙。宋就听完村民诉说后,便劝导他们说:“为甚我们的心胸要这么狭窄呢?如果大家都是这样你来我往,没完没了的闹下去,只会让怨恨越结越深,最后把事态闹大,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我有一个永远解决问题的办法。”宋就把这个锦囊妙计跟村民讲了。村民听了频频点头,很佩服县令的才智。

魏国村民回去后,开始照着县令的妙计做。他们每夜趁着大家都睡着的时候,轮流偷偷摸进楚国的瓜园。然而,他们并不是去毁瓜,而是去帮邻居的西瓜浇水。他们发现,浇水的工作实在比毁瓜的工作轻松很多。

慢慢的楚国的瓜越长越好,楚国村民觉得很奇怪,原本以为自己的土地无法种出好瓜,现在竟出现跟魏国一样又大又圆的西瓜,他们很讶异。

后来他们又发现,自己的瓜田好像每天都有人浇过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他们之间并没有人去浇水呀!于是,他们派人暗中观察,结果发现为他们西瓜浇水的竟是魏国村民!

楚国村民知道了,又是感动又是惭愧。从此以后,他们也开始很勤奋的照顾西瓜。楚国县令看到楚国的西瓜也开始长得又大又好,他问明白了情况,感到既感谢又高兴,也很惭愧,觉得自己不如魏国县令。

于是,楚国县令把这些情况写下来报告楚王,楚王也同样很受感动,之前自己对魏国敌对的心态,也让他感到惭愧和不安。

结果,楚王准备了重金派人送给魏王,希望与魏国和好,魏王高兴得答应了。从此以后,楚、魏两国开始友好起来。边境的两国村民也如一家亲,两边种的西瓜都同样又大又甜。@*

责任编辑:王书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朝时广东有个书生魏某,考中进士后授湖广江陵府推官。赴任时,途经圣寿寺,他来到寺门前,见一老僧带十几个僧人相迎。
  • 朝的宋必达,在顺治八年,担任江西宁都知县。此县土地贫瘠,百姓贫穷,清泰、怀德两个乡的百姓大多迁徙。宋必达请求尽免赋税,来休养生息。
  • 上天网开一面,不认同某甲的人竟没有被殃及池鱼;上天同恶必惩,认同某甲的人竟被等同于一丘之貉。大难来临时,人是被赦免还是不被赦免,都看其人自己的选择,上天的心是多么包容啊!”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