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言与悟言
在人生的际遇中,语言有时候需要精准的演译。
易经简单几个字
老子原意难认知
百家立言争解释
谁是谁非乱心思
民莉大师在亚特兰大中文报上很幽默的说:“我以为‘易经’是一本‘很容易懂’的经书。”当然这只是起头语,接着她的话就让人必须深思了,她说:“看似简单的符号中,有着极为深奥的内涵,不是每个人都能了解领会,现在欧洲就有三百多种译本。”
易经当然不是容易懂的经书。
这是因为在写易经的时候,老子(易经的作者是谁,至今仍有争议)所用的文字又玄奇又简短,所以很难精准的认知他的原意为何。
因此很容易就陷入“微言大义”的深井,凭着己意来解释作者的文字意涵。
于是在众说纷纭之下,太多的似是而非的说词,让大家的认知更加的受到扰乱。
所以易经现在成了公认的一本不容易懂的经书。
文字学和语意学,主张应该以说话的人的认知为认知。
但是由于写书的人文字过于精简,所以语意很难正确的认知,于是大家就会以自己认知的角度来解释作者的意思。
文言文和诗词歌赋所用的文字优美,韵律动人,但是现在已经被白话文所取代了,就是由于白话文的精准性远大于文言文和诗词歌赋。
这不只是在文字上而已,在说话的言语也是一样。
一对情侣因为发生龃龉,双方一时冲动就分手了。
三个月后,就在台北市重庆南路的书局里二人偶然擦身而遇,由于是午餐的短暂休息,男的对女的说:“晚上可以不可以见个面?”女的回应说:“那就在老地方见吧。”
结果那晚他们没能见上面。
四年后,二人偶然的在台北新公园不期而遇,女的手中牵着一个小男孩,她的儿子。
那男的止住了脚步,双眼盯着女的沉重的质问:“那天你为什么失约?”
女的有点激动的回答说:“是你失约,不是我失约。”
原来,那晚,女的在南阳街上的一家西餐厅,等候了四个小时,那是两个人第一次约会,也是他们经常约会的地方。
而男的则是在台北车站对面邮局前的公车站牌附近站着等候了四个小时,这是他们见面时经常一起搭公车的地方。
虽然两个人相距只有两条街的距离,却由于对“老地方”认知的不同,最后没能见上面(那时候还没有手机)。
随后不久男的(我的学弟)就出国念书了。
一句老地方见,造出了无缘的姻缘。
萧瑟的秋风,飒飒的吹着台北新公园地上的落叶。
两人无语问苍天。
当然说话若是都要像[1+1=2]一样的绝对精准,哈,那就不是人话了,不可能也无趣。
然而我们必须明白,在人生的际遇当中,语言有时候需要精准的演译,让对方能够清清楚楚的明白自己的意思,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误解,造成双方的错失。
无缘姻缘老地方
对街相隔未相逢
秋风飒飒吹落叶
新公园内不了情
@
责任编辑:方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