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掉房产替百姓还债的好官董文炳

作者:元舒
font print 人气: 56
【字号】    
   标签: tags:

元朝的官员董文炳是一位一心为民的好官。

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董文炳担任藁城县令,该县贫困,又加上旱灾蝗灾,苛征暴敛,民不聊生。董文炳把自己的粮食拿出数千石交给县内,以减轻百姓的负担。

前任县令因军费不足,曾向有钱人家借贷,年息为本金一倍,县府计划用百姓的蚕丝麦粟偿还。董文炳接任后说:“百姓困苦,我为县令,道义使我不忍心坐视不管。我应当代替百姓偿还。”就把自己的田地、房产卖掉若干亩来还债,又把县里的闲田分给贫民耕种。于是,流离到外县的人都相继还乡。

数年内,家给人足。朝廷来清查户口,敢于隐瞒的人一律诛杀并没收家产。董文炳让百姓阖家而居,这样可使户数减少。大家认为不可,查出来县令吃罪不起。董文炳说:“为民获罪,我甘心情愿。”因为采取户口数减少的策略,向百姓征收的赋税大减,百姓都富裕起来了。

邻县百姓有冤不能申,都来求董文炳决断。董文炳去拜谒知府时,别县人都来看他。有人说:“我多次听说董县令。董县令也同我们一样是人,但他为何明若神灵?”府衙向县里索取无厌,董文炳就是不给。有人到府里告他的状。府衙想陷害他,董文炳说:“我终究不能盘剥百姓而求利。”便弃官而去。

至元七年,董文炳管辖沂州。朝廷命就地征购粮食,董文炳下令收回发给州县的征粮文书,众人认为这是违背圣旨。

董文炳说:“暂不征购。”立即派人入奏:“敌人与我接壤,在此地征购粮食会让敌人知我虚实,此一不可;边民供应军需已很劳苦,若再向他们征购,是增加其负担,此二不可;把我地的百姓弄得贫困不堪,别处的百姓就不敢来了,此三不可。”元世祖醒悟,停止向当地征粮。

董文炳军纪律严明,所过之地,民不知兵。凡俘虏百姓,一律释放,无人敢隐藏。看到他有威信,人们望旗而服。

至元十三年春正月,董文炳军达到盐官县。盐官是临安的重要县城,正等待南宋救兵。董文炳一再派人去招降,盐官县城的南宋人都不肯从。元朝的将领们请求屠城。

董文炳不许,对将领说:“此县距离临安不到百里,声势相通。我军对临安已有言在先,约定投降就不杀。我若轻杀一人就有害于平定南宋的大计,何况屠杀一县之人?”再派人入城劝说表明诚意,此县终降。

董文炳进兵福建,明令:所过兵马不得践踏田麦。他对将士说:“仓库的粮食被我们吃了,田野的禾苗又被你们践踏,百姓如何生存下去?”因此,南宋百姓无不感激,不忍以武力对抗,百姓扶老携幼来迎。福建百姓对董文炳感恩戴德最深,建生祠祭祀他。

(《元史.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四十三》)

——转载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正史记载,北宋的太祖皇帝有很多德政,开创了繁荣的北宋王朝。
  • 北宋的钱若水,为人有器识能断大事,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记载了他在任同州推官(即知州的僚属和助手)时,顶着上司的压力平息冤案的事情。
  • 唐代中期名臣韦皋,早年很穷,漫游到剑门关外时,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相国张延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但不久相国就看不上他了,而且越来越厌恶得表露无遗。韦皋闷闷不乐,觉得自己很不得志,经常在幕府和宾客朋友一起出游,并表明自己的不满。
  • 北朝到隋朝时期的梁彦光,曾担任岐州刺史。岐州的风俗质朴,梁彦光用不扰民的方式治理,百姓安居,政绩被评为天下第一。他转任相州刺史时,仍用在岐州的宽仁之政治理。
  • 幽默风趣今人爱,古人也爱。以下是近两千年前的笑话,出于邯郸淳(约132—221,东汉末到三国时代)编辑的《笑林》。古人的笑谈说了些什么?晶莹闪亮的光彩是什么呢?
  • 这是儒家心性修炼之关键处。某种角度讲,这也是孔门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还是布满荆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赏赐有礼—清代文献中的天子礼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