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15年08月27日讯】(大纪元记者宋顺澈台湾新北市报导)新北市山佳地区山林与矿坑聚落,曾经在煤矿全盛时期走过一段风光岁月,这里的地理环境有山、有水、矿坑遗址、铁路、公路、登山步道、百年山佳火车站、鹿角溪生态廊道、鹿脚溪湿地公园等的景观环绕,游憩资源非常的丰富,发展潜力不可小觊。
早期的煤矿有三处重要的矿坑,石灰坑之中的中台煤矿,为陈姓企业家所有,一坑为大丰煤矿,为余乞食先生所有,二坑的盖淡坑万峦煤矿,为廖丁旺先生所有,后来卖给余乞食先生,成为大丰二坑,二坑一词因而得名,开采出来的煤矿全靠山佳火车站接运,堆砌的矿埕延绵8公里,车站西北方另有一个太高坑煤坑,可见其开采年代很早,全盛时期每年高达两万五千公吨之多。
到了1984年由于开采困难及煤储量低,不符经济效益及安全理由,政府全面封坑,留下的坑口成为人们唏嘘的回忆。
山佳火车站建于1901年,1928年重修,采砖造墙身,洋式木屋架,钢筋混凝土楣梁,屋面覆安全瓦,车站站体大致保持原状,其中以钢轨钢架制成的月台遮雨棚、车站内之天花板、窗户、磁砖、地板的气孔、售票口、屋顶的屋瓦、镇瓦等,尚保持三十年代的风貌,而“切角顶”的特殊形式屋顶作法,两端各立有三个鸱吻。四周为洗石子廊柱与木造屋檐,颇富有小站的情调。
鹿角溪水源由太高坑、中坑、二坑的涧水,汇集流经鹿角溪生态廊道,再流经鹿角溪湿地,进入大汉溪,经历过都市发展的污染,再由历代的里长、镇长、市长、代表、地方贤达们的苦心规划经营,鹿角溪生态廊道终于恢复往日的鱼儿悠游、自然生态茂盛的生长,一旁的山子脚公园木栈道直通客家艺文馆,漫步其间有人戏称‘爱河’,则是指沿溪两岸是居民的至爱。
新北市山佳社区发展协会理事长简玉春,对于山佳地区的特殊景观、文化非常珍惜,希望这里的文化、风光能够继续经营保存,给下一代永续经营传承,让它绽放出光芒。
简玉春表示,目前新北市山佳社区发展协会,新北市政府城乡发展局,计划开放后站公共空间与社区巷、道、弄,连结矿坑记忆,把游憩空间做得更宽广,让来此观光的人的游程点更顺畅。
老矿工林先生说,以前矿工们流行一句话,要做死一个,不做死一家,意思是说,今天出门挖矿,能不能够回来都是一个未知数,不做的话,一家的生计都成了问题,一家人的生活怎么办?这就是矿工心情的写照。
简玉春说,山佳原名山子脚,位于龟崙山山麓而得名,民国51年改为山佳,早年的产业有茶叶、草绳、米粉、面线、碾米厂等产业,居民大都以耕田、耕山及采煤为主,民风纯朴,保留农业社会敦亲睦邻互助帮工的美德。
她还说,现在尚存的大丰煤矿一坑、山佳聚落,红藏寺,道山宫瞭望台,盖淡坑煤矿遗址,树林区客家艺文馆,仪态万千的鹿角溪生态廊道,山子脚公园绿荫木栈道,福德宫展望台,都值得有心探访山佳风貌的游客来玩赏。山佳火车站后站一块闲置空间,对于市容不雅观,影响社区整体观瞻、社区生活环境品质与活动空间。经过社区与里办公处密切配合,让社区居民共同来整理维护。
德和街桐花步道,乐山图书馆,鹿角溪上游,吉祥街古厝聚落,都是值得进一步开发的区域,让整个山佳游憩空间形成一个整体,有助于游客的自然生态教学、健康休闲、百年车站、铁道朝圣、人文采风、漫游小镇。
闲置空间能够与铁路、道路、登山步道与居民共构,更能达到多方面共享,与社区居民及志工动手,运用巧思创意并善用在地资源及特色,甚至利用废弃物,自行规划设计及施作,营造方式充份利用,就能做为社区休闲好去处。
风情小镇的过去、现在、未来需要大家来维护,这里现成的坑道、步道、街道、铁道、河道、铁马道,坑道文史廊道,寺庙文史廊道,山佳大街铁道主题,小镇生活街区,小镇生活邻里公园,鹿角溪生态廊道,环河道路,大汉溪生态河滨公园〈鹿角溪湿地公园〉,柑园运动公园,这么多的文化风情如何把它连结、发扬光大,让民众有一个深度的文化之旅,有待大家共同努力。
整体计划及执行力,自103年5月至104年7月,共5梯次主题活动之推广在地生根学习工作坊,合计有120人次参与,在地生根学习工作坊,结合环境生态教育课程,办理河川生态保育及周边植物品种认识,河川纹理及河川空间愿景,河川生态及制作社区河川地图等课程,并邀请社区民众共同参与来认识本社区环境,由问卷集思广益显示,画出社区的地图,唤起社区凝具力,社区居民对社区开始有许多新的期望。
计划执行透过上课、踏查、专访耆老、记录。计划期程及工作进度,民众参与座谈会,专访耆老话过去,具体成果及活动效益,在大树下聆听耆老说故事,收获满满。
参与这个社区发展协会活动的想法,希望我们的孩子,认识自己生活的生态环境,了解过去的人文,带着大家,走一条以前是个矿坑的地方,现在盖起好多房子,而生活在这块土地的植物、昆虫呢?他们的家呢?人和大自然要如何和平相处呢?
山佳国小故事妈妈简秀艳老师带着孩子们,进行河川生态保育及周边植物品种认识,具体成果及效益卓著,关心不同的事物,大家一起来学习,如何与大自然和平相处。
梁荫民老师带着孩子们进行河川纹理及河川空间愿景的认识,梁荫民老师是大安区水圳人文走读地图编撰,台北市多所社区大学水资源学程讲师,全国水患治理联盟委员。
柑园国中老师陈家慧,带着孩子们进行河川生态及制作社区河川地图,让孩子们认识住家附近的河川。在多位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学生们对于周遭的事物开始有了初步的认识,文化的传承与环境的维护有了更进一步的成果。
责任编辑:郑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