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沇听音律知命运

作者:德智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708
【字号】    
   标签: tags: , ,

我们都知道看相、算命、占卜、测字、摸骨等,能推算人的命运,但从演奏的乐曲中能听出一个人的命运这就不多见了。而唐朝南卓编撰的《羯鼓录》中就记载这样一则故事。

宰相宋璟(663年─737年)的孙子宋沇对音律学很有造诣,唐德宗贞元年间,宋沇进献乐书二卷,唐德宗读后十分赞赏,又得知宋沇即是宋璟的孙子,于是诏见宋沇进宫。德宗与宋沇两人对面而坐,谈论音律谈得非常高兴。

过了几天,德宗皇帝又召见宋沇到宣微院,让乐工们奏乐给他听,并说:“有错误不符合音律的地方,你尽可以说出来。”

宋沇说:“请允许臣与乐工们商讨后,列出条文给您看。”德宗皇帝听了后,指派宣微院和宫内教坊的乐官参加讨论。几天以后,一些参加讨论的乐官进奏德宗,说宋沇并不懂得乐理、节拍,他还有眼疾,因此不能用这样的人评论音律。

德宗皇帝感到诧异又召见宋沇询问,宋沇回答说:“臣的确年老多病,耳朵也确实聋了,但是在评论音律方面,我还是可以做些事情。”

德宗皇帝又让乐工们演奏,一曲终了询问宋沇:“这次他们演奏有什么长处与错误的地方?”宋沇好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在坐的乐工很多人都讥笑宋沇。

宋沇看到乐工们讥笑他,怒容满面,严肃地回答德宗皇帝说:“演奏得虽然很精彩,但是演奏的乐工中有些人并不适合再演奏了。”

德宗皇帝惊异地问:“都是哪些人?”宋沇即指着一个演奏琵琶的乐工说:“这个人犯下大逆不道的罪刑,不久就会受到法律制裁。因此,不适宜在皇上面前演奏。”又指一个吹笙的人说:“这个人的灵魂已经出窍了,现正在一片墓地上闲游。这样的人也不能在皇上身边侍奉。”德宗皇帝听了后大为震骇,命令主管人暗中察看这两个人。

不久,弹奏琵琶的乐工,同事告发他六七年前他父亲无缘无故上吊死了,如今已被拘捕并认罪伏法。另外,吹笙的乐工整天忧愁不吃饭,过了十多天果然死了。

德宗皇帝更加敬重宋沇,当面赐予他赤、白相间绣有日、月、星、辰的礼服,还屡次召见宋沇进宫与自己对坐畅谈。每次皇帝命令宋沇考核乐工们演奏时,乐工们都惴惴不安、敛声屏气,不敢正视宋沇。宋沇看到这种情形,恐怕招来祸患,于是以身体有病为由引退了。(《太平广记》)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名医。他一生为民医病,深受百姓的爱戴。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且医德高尚,他虚心地为同行医病,不失时机地向别的郎中学习行医经验。
  • 笙是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由于笙斗在古代是以匏,也就是以葫芦挖制而成,所以属于“八音”中的匏类乐器。考古学家发现2,400年前诸侯国君的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的14管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实物。
  • 北朝到隋朝时期的梁彦光,曾担任岐州刺史。岐州的风俗质朴,梁彦光用不扰民的方式治理,百姓安居,政绩被评为天下第一。他转任相州刺史时,仍用在岐州的宽仁之政治理。
  • 朝时有一个出家的人法名道契,他本姓陈,是颖川(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登封)人。他容貌丑陋,性情孤僻,言语低俗,虽然披上袈裟当了和尚,但却根本就不是一个真正修炼的人。这个道契粗通医术,经常在外卖弄他的医术,不喜欢学习佛法。
  • 十年间不经科举,方观承从一文不名成封疆大臣。(古瑞珍/大纪元)
    在祖父、父亲被贬谪到黑龙江时,方观承还只是个少年,但他与兄长每年轮流去塞外看望祖父、父亲,徒步往返万里。有一年,他辗转先去了浙江宁波,打算找一个富裕的亲戚借点钱再北上。
  • 王七收下师父给的盘缠,准备离去时,道士提醒他说,“你回去以后,要好好的修身养性,否则这套本事就不灵了。”
  • 杨延昭传奇——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清玉/大纪元)
    在玉皇殿主阵失利后,王兰英、杨延昭及穆桂英率领将士一度攻下玉女、铜光等数十阵,并成功让黑水、西夏国军士倒戈投向宋营,然而此时辽国萧太后前来亲自坐镇,辽军士气大增,宋辽双方互有胜负,战况陷入胶着状态长达数月之久,宋军诸将士苦思对策,始终难有进展。
  • 等大伙儿进入内室,只见壁间挂了一幅赵子昂所绘之马,内有一匹,毛色与丢失的马儿非常相似,马尾巴处被香头的火炷所烧。此时崔生方始悟到,那马,原来是东邻家的画中之马,每天跑到他家的破院子睡觉呢。
  • 古籍曾记载一位高人。此人常常与虎为伴。我们常说伴君如伴虎,意思是说虎是危险的动物,这位古人为什么会与虎为伴呢?他又是如何驯服猛虎的呢?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一颗善心,在处理问题上动善念。
  • 明仇英《汉宫春晓图》
    他进了屋内,看见男婴,心里一惊,“这孩子好面善啊!”他又想了想,“不就是刚刚的梦中人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