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余庆(二)

广积善行 金榜题名

作者:云浩
font print 人气: 271
【字号】    
   标签: tags: ,

清朝的彭定求,长洲(今属江苏苏州)人,喜读圣贤书,其为学“以不欺为本,以践行为要”,敬信神佛,注重品行修养。从小常读诵有关修行及因果方面的善书,平日乐善好施,不仅自己行善,还向周围人劝善,讲因果报应的事例。

后来,还将此类善书题为“元宰必读书”,非谓读此书可以作状元宰相,而状元宰相须不可不读此类书。

彭定求的父亲彭珑,出任长宁(今广东新丰)知县,彭定求在家侍奉母亲。彭珑为官清正,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使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因他生性廉直,不肯阿谀奉迎,触怒知府被冤枉入狱。

彭定求那年23岁,跋山涉水40余天抵达长宁看望父亲,他四处奔走为父伸冤,周围人莫不为其孝心至诚所感动,彭珑得以平冤昭雪。

彭定求考中会元,又在康熙十五年考中状元。不久,出任日讲起居注官,侍从康熙皇帝讲经论史,随同他参加各种重大活动,笔录于簿。他学识渊博,研习修道的道理意义,严格奉持传统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向世人讲述儒、佛、道三教圣贤的事迹,引导世人向善。

他常与人谈论因果报应的事理及感应之说,提倡广泛传播有益于人心向善、能利益人、利于社会的善书,希望人人改过向善,使很多人受益。彭定求考中状元、为官后,仍然天天读诵圣贤书,用来作为端正身心、报效国家、造福百姓的圣典。

后来,彭定求的孙子彭启丰再度先后考中会元、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后任职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等。他秉承祖志,提倡文教,直言敢谏,赈济灾民。其家善报不断,中举者多人,几代富贵显荣,当时之人称是彭家几代累积善行的报应,并以之作为劝人行善的范例。

礼部尚书嵇璜称赞彭家祖孙状元:“人间文福无双品,昭代科名第一家。”

——转载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现在世界上音乐学院的声乐教育,基本上教的是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美声唱法。而在中国古代,有比这种美声唱法更好的声乐技术。
  • 古人相信因果,重义轻利,在他人需要的时候帮助他人,用慈悲心对待所有事物,其后果然善愿得偿,福德广大。善人天佑,也是因为其盛德所致。
  • 北宋的钱若水,为人有器识能断大事,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记载了他在任同州推官(即知州的僚属和助手)时,顶着上司的压力平息冤案的事情。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赏赐有礼—清代文献中的天子礼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