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文化学术

方斌:汉服归来(6)

【大纪元2015年08月20日讯】

2、足服

履是单层的鞋子,男女皆可穿。 根据原材料的不同,称呼有所不同,如草履、皮履、丝履等。其中以草履最为普遍,为贫苦之人所穿用,最为奢侈的是丝履。《孔雀东南飞》中有:“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唐代时流行一种高头丝履,即鞋头部分与鞋体分离,鞋头处装有一块很高的履头,走路时履头勾住长裙的下摆方能迈步。

舄,是穿冕服时的搭配用鞋,与履在形制上的区别是鞋底上另加一层木板。《汉书·东方朔》中称汉文帝节俭时有“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戈绨,足履革舄”的句子,即汉文帝穿着质地较粗的丝袍和生皮做的舄,可见舄应该是用涂有色彩的柔软熟皮子制成的。

屐,通常用木质材料制作而成。相传始于春秋时期,,东汉以后开始盛行,到了宋元时期多被用做雨鞋,男女皆可穿。女性的木屐常常有彩绘,俗称“漆画屐”。

靴,本是北方游牧民族为骑射便利、防寒保暖所穿的鞋。魏晋时期的民族大迁徙使当时胡汉两族服饰相互影响,靴开始为中原百姓所接受。到唐代,明确规定将长靴作为男子官服中的配套足衣,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宋、明两代。

绣花鞋

绣花鞋是汉族女子的日常用鞋,通常用棉布、绸、缎做鞋面,上面施以绣花纹样。关于绣花鞋最早的传说是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在一举吞并十个诸侯小国后,命令宫中女子的鞋面上必须绣上石榴花、桃花、佛手、葡萄等钦定的十种花果纹样,以让后世百姓永远记住他的赫赫战绩;同时还下令全国平民女子出嫁时必须以这种绣了纹样的“十果鞋”作为婚礼鞋。当时,这种图案的绣花女鞋被称为“晋国鞋”,此后在鞋上就成了中国女子必修的功课,直到今天,绣花鞋仍为女性们穿着。

三寸金莲鞋

三寸金莲鞋是缠足之鞋的称谓。关于“三寸金莲”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起源于五代南唐:后主李煜的宫女窅娘为博君主欢心,用帛布把脚缠成弓形,并在六尺高的金制莲花台上跳舞,宛若仙子凌波······缠足因此得名为“金莲”。金莲鞋根据造型不同,有弓鞋、高靿鞋、柳叶鞋、平底鞋、翘头鞋等。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法令,禁止女子缠足,这样妇女菜逐渐脱离这延续千年的桎梏。

中式传统袜子是用梭织布料依脚型裁剪、缝制而成。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绸织物中,就有袜子出现。到宋元时期,长江流域开始大规模种植棉花,棉布袜盛行。民间自制布袜很厚,有的还是双层,袜底是另外缝上去的。袜子上常常绣出各种图案,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3、首服

冕冠,是搭配冕服所戴的级别最高的礼冠。冠顶是一块前圆后方的板,隐喻着“天圆地方”。冕板前低后高,象征国王应关怀百姓,冕的名称也因此而来。冕板前后两端,各垂有数条五彩丝线编成的“藻”,藻上穿有玉珠,称为“旈”。冕旈有三旈、五旈、九旈、十二旈之别,戴的时候按级别而定,其中十二旈最尊贵,专用于帝王。在冠的两侧垂有两根系缚的绳带,其中在耳朵的高度分别配有一块玉,称为“充耳”,隐喻为阻止帝王听信奸臣的谗言。

进贤冠,也称梁冠,是中华衣冠史上极为重要的冠式,在汉代时颇为流行,上至公侯、下至小吏都戴进贤冠。古代礼制描述进贤冠,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根据冠上竖脊的数目,分为一梁、二梁、七梁等,梁数的不同,代表着官阶大小的不同。此外,远游冠、通天冠等也都属于梁冠范畴。

凤冠是宫廷女子的礼冠,通常以金属丝网为胎,其上缀有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早在秦汉时期,凤冠就已成为命妇的特定服饰。到了明代,凤冠主要有两种形制: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缀有凤凰、龙等;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并不缀龙凤,仅缀花钗,但习惯上也称它为凤冠。

巾,是裹头用的布帕,主要起保暖和防护作用。作为庶民百姓的头饰,男女皆可用,它是随劳动产生的。《释名·释首饰》中有“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由此可见,早期的巾是区分官员与庶民的标志。巾的颜色以青、黑为主,秦代称庶民为“黔首”,汉代称仆隶为“苍头”,都是根据头巾颜色而言的。东汉时期,头巾地位起了变化,无论贵贱均以扎进为风尚。巾通常裁成方形,因为长款与布幅相等,也叫“幅巾”。还有一类头巾,事先被折叠成型,用时直接戴在头上,无需系扎,如魏晋时期流行的漆纱笼巾、东坡巾、浩然巾、四方平定巾等。

帻,是身份卑微之人所戴的一种包头巾,主要用以束发。在关西秦晋一带称为络头,南楚江湘一带称为帕头,河北赵魏之间称为陌头。系缚时,用一块巾布从后脑向前把发髻捆住,在前额出打个结,让巾布两角翘在前额以作装饰。乐府诗《日出东南隅行》有“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的句子,其中帩头就是帻。

襆头

襆头最初由民间的包头布演化而来,隋唐之初渐渐定型,称为一种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角的造型,盛行于唐、宋、明三代。从绘画和雕塑的人物形象来看,襆头的形状非常多样,有反绕至前的,斜向上的,上翘朝天的,旁加凤翅的等等。襆头不仅是男子的头衣,很多宫廷女侍也使用,直到清初时才因政治原因被强行废弃,仅在戏装中有所保留。襆头的变化形式很多,适用范围也很广,在华夏冠帽中可谓无出其右者。

六和一统帽

俗称瓜皮帽,相传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制。《枣林杂俎》中有:“清时小帽,俗呼“瓜皮帽”,不知其由来已久矣。瓜皮帽或即六和巾,明太祖所制,在四方平定巾之前。”因为有六块罗帛缝拼而成,取名“六合一统”。瓜皮帽的质料一般夏秋季用纱,春冬季用缎,颜色多为黑色。帽的样式有平顶、尖顶、硬胎、软胎几种。平顶帽大多是硬胎,内衬有棉花;尖顶帽大多是软胎,不戴的时候可以折叠藏入衣袋。帽顶常常缀有红色丝线编制而成的“结子”。

花冠

花冠,用绢织成桃、杏、荷、菊、梅等花状的装饰物,是女子特有的头冠。唐时初见,盛行于宋代。宋代的花冠样式花样百出,无奇不有。简单一点的,将头发做成玉兰花苞状;复杂的,将头发梳成高髻,并将帛花堆砌成宝塔形状。还有的将一年四季的花朵品种合插于一冠之上,叫做“一年景”。

幂篱、帷帽

幂篱与帷帽都是女子外出遮蔽容颜的帽饰,盛行于唐代。《新唐书·舆服志》记载:“初妇人施幂篱以蔽身,自永徽中始用帷帽,施裙及颈。武后时帷帽益胜,中宗后乃无复幂篱矣······开元初,从驾官人骑马者,皆着胡帽,靓装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效仿······至露驰骋而帷帽亦废。”可见即使装束开放的唐代,女子外出时,亦需要遮身

责任编辑: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