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契嫉贤妒能 终遭神灵严惩

作者:陆文
font print 人气: 198
【字号】    
   标签: tags:

隋朝时有一个出家的人法名道契,他本姓陈,是颖川(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登封)人。他容貌丑陋,性情孤僻,言语低俗,虽然披上袈裟当了和尚,但却根本就不是一个真正修炼的人。这个道契粗通医术,经常在外卖弄他的医术,不喜欢学习佛法。

道契所在的寺院内还有一位出家人,他性好清净,经常打坐入定,通晓佛法,而且素有德行,与别人发生矛盾时总是忍让退避,从不求安逸,经常辛苦勤劳的为别人服务,因此很受众人敬佩。他出家的时间基本上和道契相同,因此道契总是拿他和自己比。

就像俗话所说“人比人气死人”,道契越和他比,就越是嫉妒他,总是对他加以刁难诽谤。那位受人尊敬的出家人面对道契的无理刁难,总是虚心的静听他的折辱之词,从无半点回击,而且还经常把佛法的道理讲给道契听。这样久而久之,人们越来越尊敬这位真修的出家人,对道契也越来越看不上。

这一来,道契的心里也越来越觉的不平。终于有一天,道契在妒嫉心的支使下,决定到官府诬告那位受人尊敬的出家人。当时的县宰刘义,听信了道契的谎言,对那位有德的僧人大加非难,判他还俗,要将他赶出寺院。

被道契诬告的僧人知道了判决的结果后,极为悲痛,顶戴袈裟,对众哭泣。众人也都非常悲痛,纷纷指责道契的恶行。

数日后,道契大白天正在其居室中睡懒觉时,忽然见到四位身材高大的神灵各自带领本部之众仆从,直接走到了道契面前。其中一位神灵,怒目圆睁着对道契说道:“我是佛教的护法天神,因你竟敢如此伤害善良,所以今日特来取你性命。”随即他命手下的一位士卒将道契扑倒并倒提着走了出来。

道契的惊叫哀号声响彻全寺内、外,僧、俗众人全都赶过来观看。众人只见道契头朝下离地数尺,双手无力的下垂着,耳、目、口、鼻皆流着血,他就这样倒吊着慢慢的在大众面前移动着,但众人却看不到将道契倒提着的神人。当道契被倒提至寺院门外的大街时,忽然堕地气绝,过了一会儿又苏醒过来,说完事情经过后就死了。

见此异象,僧、俗大众欢喜异常,对佛法的信心大为增加,妒嫉心重的人,莫不恐惧并忏悔改过。被道契蒙骗的县宰刘义也亲睹此异象,追悔莫及,恭请那位被他赶走的僧人返回寺院,并发誓从此要广传佛法,引导有缘。

看了这则故事,可见妒嫉心实在是太坏,太可怕了,人在妒忌心的支配下有时真的会做出很坏的事情。故事中的佛教败类道契就是因为妒嫉心太强,才做出诬告善良的恶事,结果遭报被护法神严惩而死。道契遭报而亡,可以说是神给世上所有妒嫉心重的人敲了一次警钟。

资料来源:《释门自镜录》

责任编辑:王书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名医。他一生为民医病,深受百姓的爱戴。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且医德高尚,他虚心地为同行医病,不失时机地向别的郎中学习行医经验。
  • 相传当时有一位叫婉无义的人,将二十五弦瑟送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却没想到女儿们每天为了弹瑟争执不休,后来竟将瑟争破成两片,便将其中一片十三条弦给了姐姐,另一片十二条弦给了妹妹,秦始皇得知这件事,就把分裂后的乐器叫做“筝”。
  • 北宋的钱若水,为人有器识能断大事,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记载了他在任同州推官(即知州的僚属和助手)时,顶着上司的压力平息冤案的事情。
  • 唐代中期名臣韦皋,早年很穷,漫游到剑门关外时,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相国张延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但不久相国就看不上他了,而且越来越厌恶得表露无遗。韦皋闷闷不乐,觉得自己很不得志,经常在幕府和宾客朋友一起出游,并表明自己的不满。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