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

怎么对:头头是道 谁宾谁主 吃一碗各自西东

作者:任采真
font print 人气: 1946
【字号】    
   标签: tags: , , ,

说到“茶”自然想起中华文化,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歷史──茶可以润喉,茶可以养身,茶可以怡心,茶可以涵德。因此,有人说茶是“孤独时的良朋,也是热闹时的诤友”,真是十分贴切。

饮茶在中国起源甚早,秦汉时期的《神农食经》就记载了“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可见当时茶已经是一种饮品。中华文化中,常常能见茶和“茶联”的联结,以中国文学的对联形式,来表现茶的精彩,传达茶的神趣。茶联也具有对联的对仗和平仄音韵特色,题旨多能表现生活禅趣。

传统上中国式的饮茶文化内含禅僧的修行文化,因而饮茶时,时时观照生命,处处洞察心灵,就通过各种茶文学表达了出来,茶联即是其中之一。例如这“头头是道,谁宾谁主?吃一碗,各自西东。”半联,出自一处要道交会处的茶亭,借着情境反应匆忽的人生和茶禅的意境,另一半联怎么对?

传统中式饮茶充满趣与悟,时时观照生命、处处洞察心灵。 (Photo by China Photos/Getty Images)

茶联 妙喻说人生

从文人墨客茶寮到山门、茶楼、茶亭、茶店,留下不少“茶联”佳作,一走一遇,让人在凡尘中顿生一方清悠沈静的心灵空间和顿悟。

上述一茶亭的茶联完整的面貌如下:

处处通途,何去何从?求兩餐,分清邪正;
头头是道,谁宾谁主?吃一碗,各自西东。
(*吃同吃)

 吃一碗茶  悟人生

吃一碗茶 ,准备上路了!你看:眼前条条大路、处处通途,何去何从?要走哪一条路呢?细细较量,这一身一张口只求兩三餐饭,分清邪正、做对选择才是根本。

人生中大部分的忙碌,看透了不也就是过活吗!不管希望工程有多大,生活本身所需的真的不多。想想:即使赚得房屋厂房连栋,躺下的身体只能睡一张床;即便琼浆玉液美食充库,一个胃一天又能纳下多少升?吃饱撑着和饥肠辘辘一样难受;即便把家庭方方面面都安顿好,然而高堂庇佑、夫妇恩爱、子孙满堂,两眼一闭谁又认识谁?此生来此,有缘相聚,吃一碗茶,又是各自西东!

人生路上相逢,有时你是主他是客,有时他是主你是客,主客易位是常有的事,不用执著自我的意见。喝碗茶吧,轻松轻松穿过五花八门的世界走马看花儿。因为在这世上的旅店,谁都不是真正的主人,人人都是客人。

宾主尽欢,各言所喜、各道所悟。来吃一碗茶,然后,我们又各自上路了。一生一世,逆旅中的停留、相遇,倏忽即过,短暂得好像吃一碗的功夫,或许,还未曾好好品一碗茶过。你我都是彼此生命的过客,但是却不要当自己人生的过客!作自己生命的真主人,那就是修行的真功夫。

喝碗茶,歇息歇息又要上路了。这一生中,怎样才能为自己作主呢?归根究底就在善抉择,走一条为天道赞许的路,去恶从善,返本归真。自主的选择,去了恶免灾厄,选了善就是得!因为人生造的善德是死后带得走的,善德可以提升生命的层次、可以形成来生的福份福报,在中国的史载上比比皆是。在短暂的一生中,可不要让人性中坏的恶的魔性代庖作主,把生命拖下阴暗地狱。

人,生之时不能作主,走之时也不能作主。多数人就为活下去忙忙活活,再忙也需要在最重要的时刻分清正邪,掌握善恶的界线!

茶联这种生活美学,赋予茶文化苦中回甘的内蕴,也丰厚了品味层次与人生的境界。中国式的饮茶文化,处处见茶联,像不像引导人洞察心灵的明灯?看官您的对联又是怎样的呢?@*

──点阅【茶文化】──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慵懒的午后书房,茶壶与茶杯愉悦地聊着天,一旁的冻顶乌龙茶则静静地当个听众,偶尔轻笑几声。突然传来的开门声仿佛成了休止符,让所有声音迅速消弭。
  • 人间四月天,清新雅逸,恰合茶天然的特性。饮茶除了得到感官的享受之外,还能让我们静心、宁神,有助于去除杂念,以茶悟道,提升生活与生命的境界。不论你平日喝不喝茶,别错过四月天与茶约会的好时机!俗语说“一两黄金一两茶”“一两明前一两金”,其实,爱好四月天的好茶不一定要花大金,本文要从文化的视野出发,讲讲四月天的茶知识,顺及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茶。
  • 宝塔伴茶诗,唐诗一经典,!中唐隐士陆羽开启了中华茶道,他透过实地调查研究写下《茶经》,系统地介绍了茶道,包括怎么造茶、煮茶、饮茶,怎么运用茶具、茶器,也介绍了茶史、古人茶事、哪里有好茶等等。陆羽《茶经》把药用之茶转入饮用之茶的文化,在中唐,茶道的艺术就蓬勃发展了。本文要介绍的这首元稹的宝塔诗《茶‧一言至七言诗》贴切地反映了唐代茶道的精致内涵与精神境界以及茶道中的友谊。
  • “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在水边隐居的高人,经常亲近自然,日常活动都能保持心态纯净。徐明义画集8—世外(彩墨)局部(徐明义 提供)
    谁是古今“茶神”“茶圣”呢?爱好茶道之人都会想起陆羽(字鸿渐、季疵,公元733年-804年)。在千年前,陆羽的足迹踏遍中国种茶名山和名泉,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成了《茶经》传世,开导后人茶文化的风尚流传至今,并使得中华茶道成了世界茶文化的经典。陆羽对茶的研究为何能脱颖而出留下千古的功业呢?陆羽是怎样和茶结缘的呢?冥冥中好像上天已经为茶神安排了他不同凡响的一生。一起来探索陆羽的生命之《歌》!
  • 茶是中国人的传统饮品,上古时代神农氏便使用茶来解毒。到了唐代,茶圣陆羽写成《茶经》,将茶道文化推向成熟。或许是茶本身苦口却香醇的味道天然就具备着哲思与禅机,茶与文人士大夫的关系尤为密切,故而在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雅号。
  • 昔日经过香港街头,远远看到店铺门口摆着的铜壸与铜鼎,就知道这是一间凉茶铺。时代变迁,铜壸变成了不锈钢容器,老一辈对的器皿讲究也渐渐被后人遗忘。昔日没有电子设备加热,铜鼎就是当年重要的龟苓膏保温器皿。如今标榜“清热解毒”的龟苓膏,最初引入香港时并非如此。所谓的“凉茶”其实并不“凉”?今期文化专题“凉茶趣谈”继续由香港史学会总监邓家宙博士分享他的研究心得。
  • 六大传统茶叶有哪些,以及如何正确泡制它们?通过了解茶叶和泡茶的艺术,你可以发现这六种茶叶背后都有各自的魅力,并品味这些已流传数世纪的滋味。
  • 茶道之美、茶道之境都可以在泡茶、奉茶、品茗之间求得的,除了人、茶、器外,无需茶席的布置、无需服饰的搭配、无需佐以什么音乐。茶的冲泡与供奉已表现了看得到的美感与境界,茶的品饮已表现了看不到的香、味与茶性的美感与境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