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乐器

笙 象征凤凰美丽形象与音响

作者:古音
font print 人气: 11526
【字号】    
   标签: tags: ,

笙的音色高贵、华美且丰满,但是现代人对这个古老的乐器似乎有些遗忘了。相传“笙”是女娲依照凤的形象所设计发明,正因为它的音色有如凤鸟一般,所以笙的声音常被称做“凤鸣”。

《释名》中记载:“笙,生也。像物管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以受簧。”因此,“笙”被认为象征万物贯地而生。在一些文献资料上也提到笙苗的长短不一,其实是象征阴阳之气,所以,笙的形制构造对应着天地之气与阴阳五行。据说古人用钟、磬、鼓及笙等乐器演奏时,会有凤凰随之起舞。

笙是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由于笙斗在古代是以匏,也就是以葫芦挖制而成,所以属于“八音”中的匏类乐器。考古学家发现2,400年前诸侯国君的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的14管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实物。

公元前十五世纪,殷代甲骨文中已经有关于“和”的记载,大笙称为“竽”,小笙称为“和”,可见笙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

关于“竽”有这么个故事:战国时期的齐宣王是一位喜爱音乐的君王,他非常喜欢听大规模“竽”的合奏,当时有一位叫南郭处士的人,穷困潦倒,无以为生,于是混在乐队中凑人数。

然而好景不常,宣王死后泯王继位,却喜欢听竽的独奏,要求个别吹奏,本来就不擅长吹竽的南郭处士,无计可施,只好落荒而逃,这件事情在当时被引为笑柄,“滥竽充数”这句成语典故,也就是源自于此。

笙的构造可分为笙斗、持笙、笙管等。笙斗又叫笙座,古代是以葫芦做成,唐代以后改用木头,现在则是用铜合金做成,它的作用是稳固和连结笙苗。

持笙又名捧笙,“笙”由于外观很像凤翼,所以也称为“凤笙”,传说它的声响与凤凰相似,所以也叫做“凤鸣”。笙管或称笙苗,是长短不一的竹管。笙苗上开有按指孔,还有出音孔。笙苗的长短依发音的高低而有不同。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笙”在宫廷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明清时期还广泛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和戏曲、说唱的伴奏,有方斗、圆斗、大、小等各种形制,音位排列也不尽相同。

笙在古代称做“和”,其实“和”这个字不仅是一个别名,也代表着一种和谐、平合与包容的精神,在现代的民族乐团当中,“笙”也就是扮演这样的角色,它能协调各个乐器,将各种不同音色、不同个性的乐器,美妙的调和在一起。

我们在待人处世上如果也能像“笙”这个乐器一样,处处先想到别人,遇到问题找自己的错误,圆融别人,我想这个社会也将会到处充满祥和,您说是吗?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东汉应劭在《风俗通・批把条》中提到:“琵琶长三尺五寸,法天地人与五行,四弦象四时。”说明了琵琶的形制与天地人、阴阳五行以及季节是相对应的。
  • 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管弦乐队中应用。
  • 相传当时有一位叫婉无义的人,将二十五弦瑟送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却没想到女儿们每天为了弹瑟争执不休,后来竟将瑟争破成两片,便将其中一片十三条弦给了姐姐,另一片十二条弦给了妹妹,秦始皇得知这件事,就把分裂后的乐器叫做“筝”。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赏赐有礼—清代文献中的天子礼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