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网上投注app- 线上博彩全攻略

行善济人 积德改命

作者:云浩
font print 人气: 436
【字号】    
   标签: tags: , ,

宋朝许叔微,真州(今江苏仪征)人,幼时家境清贫,但他不畏艰难刻苦读书,年纪很轻就考中了乡试。可是,后来他参加省试时却屡屡落第。

有一次,他在落第回乡的途中,泛舟经过平望小镇,梦见有位神人指点他说:“你想要登科,须要凭借阴德。”许叔微问:“我家贫穷没有钱财可以施与别人,怎么办?”神人说:“何不学医?我能助你智慧。”

许叔微回家后遵照神人的话做,专心研读医书,后来果然悟得了扁鹊、张仲景的医道与医术。

南宋建炎元年,真州瘟疫流行,许叔微上门为百姓诊治,史载其“家至户到,察脉观色,给药付之。其间有无归者,某(指许叔微)舆置于家,亲为疗治。”至于方圆数百里的患者赶来求治,许叔微“无问贵贱,虽曛夜风雨,有以疾告,所治辄应手愈……始终不索酬,志在济人而已,人咸德之”,“所活不可胜计”,经他诊治者,十活八九。由于其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百姓们称他为神医。

数年后,许叔微赶考途经平望时,又梦见先前见到的那位神人前来,赠诗一首给他:“药有阴功,陈楼间处;堂上呼卢,喝六作五。”他醒来后,百思不得其解,就把这首诗写在尺牍上面。那一年,许叔微以进士第六名及第。

“呼卢”,是指在大殿上传告皇帝诏旨的意思。因为许叔微的上一名因故不合格,所以他升为了第五;结果他的上一名是陈祖言,下一名是楼村,正是处于陈、楼二人之间。许叔微这时才恍然大悟,梦中神人所述诗句讲的正是此事,原来在梦中早就定好了。

许叔微后来任集贤院学士,因不满秦桧陷害忠良,弃官归隐,行医济人。每遇到贫困的人,就免费赠药,不取丝毫报酬。

他在行医过程中,常常遇到他医误治的案例,认为当时极需普及《伤寒论》知识,于是将《伤寒论》中一百个症候及治法编撰成《伤寒百证歌》,以七言歌诀体裁叙述,便于人们记忆和传诵。

他一生著述颇丰,著有《普济本事方》、《伤寒百证歌》等。人们称赞他“济世活人,矢志如一,救苦存悯,不为利回”,始终享有“名医进士”之誉,其子许必胜、其孙许琮皆进士及第,家道昌盛,许氏一门成为望族。

古人说:“人在患难颠沛中,善用一言解救,上资祖考,下荫儿孙。”是说,在别人处于危急关头,一个善良的人应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即便用一言相救,也是功德无量之事,凭借这样的善德,向上可以使祖宗以及父母受益,向下可以为子孙贻福。许叔微的事迹正是“济人之急、救人之危”得善报的佐证。

(源自《太上感应篇例证》、《宋史》等)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书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丘处机得道法后,一路云游乞讨来到了陕西宝鸡磻溪。他在那儿开掘一洞穴作为居所,名为长春洞。他在此洞内清修,日夜打坐,几乎没有一点日用品,饿了便出去讨口饭吃,冬天常常饥寒交迫。他在磻溪苦修六年,没添过一件新衣服,不管春夏秋冬,常披一件破蓑衣,人称“蓑衣先生”。
  • 《名贤集》中有这样一句名言:“运去黄金失色,时来铁也争光。”这话是人生经验的总结,更是人生命运的诠释。不管是帝王将相,或是平民百姓盖莫能外。就拿灭商兴周的姜子牙来说也是这样,时运不济时卖面贩猪都赔本,时运通达时出将入相何等风光。
  • 自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后,为了丰富人们的技能,提高人们对宇宙、地球和自然界的认识与适应能力,天上又下来了一些神,教导人们掌握各种基本的生活技能与知识,开始了神与人同在的远古时期。神农氏就是其中一个来到人间的神,他是我国古代三皇之一,他教人类种稻谷、认识草药的技巧,被称为农业之神和医药之祖。
  • 幽默风趣今人爱,古人也爱。以下是近两千年前的笑话,出于邯郸淳(约132—221,东汉末到三国时代)编辑的《笑林》。古人的笑谈说了些什么?晶莹闪亮的光彩是什么呢?
  • 这是儒家心性修炼之关键处。某种角度讲,这也是孔门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还是布满荆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赏赐有礼—清代文献中的天子礼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