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处机神通大 定数亦难改

作者:莫求
font print 人气: 3919
【字号】    
   标签: tags: ,

道家高人王重阳有一位弟子名叫丘处机(字通密,道号长春子),是古代的一位修道人。

丘处机得道法后,一路云游乞讨来到了陕西宝鸡磻溪。他在那儿开掘一洞穴作为居所,名为长春洞。他在此洞内清修,日夜打坐,几乎没有一点日用品,饿了便出去讨口饭吃,冬天常常饥寒交迫。他在磻溪苦修六年,没添过一件新衣服,不管春夏秋冬,常披一件破蓑衣,人称“蓑衣先生”。

当时丘处机因为大部分时间都是独居长春洞修炼,所以遇到的魔障之一就是寂寞与孤独。最终他战胜了这一魔障,坚持了下来,在磻溪一待就是六年。后来因为龙门洞比磻溪更为偏远,更加远离尘世等原因,丘处机便迁到那里。他到龙门洞后仍像在磻溪一样,苦修道法,日夜打坐,每日只食一餐。

话说在龙门洞前有一棵千年古松,这棵古松与丘处机朝夕相伴。此时丘处机在这种苦修状态中,已经有了神通。某年春天,丘处机运用神通知道这棵古松将遭砍伐之劫,他想保护古松,于是就每日在古松下打坐。

恰好当时陇州刘县令要在清明节时改葬自己去世多年的父亲,想做口棺材。他派都头带着十几个差人,到附近山林中寻找木材。

差人中有人知道龙门洞前有千年古树,就带领大家前往。他们寻到了龙门洞,丘处机起身施礼,问清他们的来意后就请他们手下留情,放过此树。差役坚持要砍这棵树,丘处机则坚持不让他们砍,双方争执起来。其实古代的差役还是蛮讲道理,没有强行砍伐,最后双方决定到县衙去理论一番。

到了县衙,刘县令问丘处机为何妨碍公务。丘处机说道:“且听贫道解释,大人安排差官砍树,可否令其专砍龙门古树?”接着就把经过讲了一遍。刘县令听后对差人们喝道:“本县只是叫你们到附近山中寻找木料,谁知你等竟胆敢到灵山宝地去伐古树,还不给我退下!”同时还亲自向丘处机陪礼道歉。

随后刘县令还把丘处机请到自己家中做客,并请他留下墨宝。丘处机索笔题诗道:

清梦轩中清士居,士居清境养真如。
真如养就清无梦,无梦清欢乐有余。

此诗用了五个“清”字,意在提示刘县令要做个清官。刘县令见天色已晚,便请丘处机在家中过夜,丘处机便在刘县令家打坐过夜。坐到清晨,忽见一高大苍颜老翁向他施礼说:“承蒙关照,今日我将转生人世。三十年后以十八子为姓,做您弟子。”  

丘处机问:“先生是谁?”那老翁说:“我乃十八公是也。”言毕不见了踪影。丘处机心想:“十八公”三字,乃是一个“松”字。想罢暗叫:“不好!不曾想古松还是遭劫丧命。”丘处机忙起身辞别县令急回龙门洞,刚到山口就远远的看见那棵古松不见了,走近一看一村夫正在那里截伐早已砍倒的古松。丘处机问他伐古树何用,村夫答道:“作房梁。”

丘处机闻言叹道︰“看来一切都自有定数,我能阻止此树不被公差砍伐,却没料到它会丧命于樵夫之手。”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书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们上篇举了两个被点化,惜仙缘,修道成仙的故事,现在再举道教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的故事。
  • 孝文元年,萧何的妻子因过被除国,由萧延继承酂侯的爵位。萧延短寿,继承爵位后不久就去世了。死后由他的儿子萧遗继承酂侯的爵位,不幸的是萧遗又是绝嗣无子。
  • “小不忍则乱大谋”出自孔子的《论语.卫灵公》篇中:“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意思是说,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能够忍辱是一种韬晦、涵养、胸襟开阔和目光长远的象征。勾践忍辱得以复国,韩信忍辱而成就大业。
  • 琴、棋、书、画是中国四大古老的文化艺术,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围棋,它们伴随着儒、释、道思想和其它文化艺术,融贯于绵绵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
  • 古人大都相信天命,相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但是现今的人却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是迷信,是科学无法证实的。但是浩瀚的宇宙,有多少奥秘是人类的科学无法洞悉的呢?古代有许多高人都能准确预测未来;相面者可知人的祸福;风水师也知家宅凶吉。什么原因呢?冥冥之中有定数,人力很难改变。
  • 这是儒家心性修炼之关键处。某种角度讲,这也是孔门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还是布满荆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赏赐有礼—清代文献中的天子礼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