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蝉有远韵

古代咏蝉诗蕴涵的人文精神

作者:智真
font print 人气: 577
【字号】    
   标签: tags: ,

咏物诗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借物喻事、喻人,托物言志是文人们惯用的手法。花草鱼虫、风霜雨雪、云霞山川这些自然之景很早就成为诗人寄托的对象和载体,这其中就包括蝉。

诗人对蝉通过闻其声、视其行、观其容、察其性,借助这只小小的鸣虫或表达高尚的品行,或代言时光的流逝等,留下了大量咏蝉诗赋,使其成为含有深刻文化底蕴的一种意象。

把蝉作为高洁品质进行歌咏的传统要上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曹植在〈蝉赋〉中写道:“皎皎贞素,侔夷惠兮;帝臣是戴,尚其洁兮”,认为蝉的贞洁品质可以与伯夷、柳下惠相媲美,是帝王与臣子的楷模和典范。

(Bruce Marlin/维基百科)

傅玄在〈蝉赋〉中写道:“美兹蝉之纯洁兮,禀阴阳之微灵;含精粹之贞气兮,体自然之妙形。……台群吟以近唱兮,似箫管之余音;清激畅于遐迩兮,时感君之丹心。”

陆机在《寒蝉赋.序》中称蝉有六德:“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食,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时,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则其容也。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藉以说蝉来表明君子事君立身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刻画出正人君子的形象,表达了对君子品格的追求和赞美。

到了唐代那样一个诗的国度,诗歌艺术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贞观诗风和思想影响着后世。诗人笔下的物象更加丰富多彩,咏蝉诗的数量也更为空前,单以蝉为题的诗就达七十多首,要统计含蝉意象的诗句更是不计其数,小小的鸣蝉唱响着唐诗那意境深远的诗韵。

贞观年间,唐太宗及其群臣的诗歌创作,多述怀言志或咏史之作,志向远大,刚健质朴,无不展现出包容的气度和宽广的胸怀,如太宗的“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经破薛举战地〉)、“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还陕述怀〉)等。

(王嘉益/大纪元)

太宗的咏蝉诗也很清新淡雅:“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赋得弱柳鸣秋蝉〉),随后大臣们的咏蝉诗也很多,如李百药的〈咏蝉〉:“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从这君臣咏蝉诗句的字里行间,如“玉阶柳”、“含翠鸣”、“清心”、“华冠”,这些纯粹透明、高贵而典雅的辞藻,能看出他们冰清玉洁的高尚品德,君臣唱和中盛唐精神尽出。

李百药曾为隋朝桂州司马,归唐以后任中书舍人、礼部侍郎,人品耿直,曾多次直言上谏太宗,为太宗所采纳,还受命修订五礼、律令等。

同是太宗的名臣的虞世南也有一首咏蝉名作:“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首咏蝉诗将蝉人格化,通过写蝉的形体、声音和习性,表达了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达到了物我互释的完美融合。

垂绥,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类似于蝉的下巴上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这里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追求清廉。蝉立于高大挺拔的梧桐树之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的虫类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蝉声之所以能够远播,并不是因为借助了秋风,而是因为居高致远的缘故。诗的弦外之音,这种居高自远完全来自立德,绝非依凭任何外在因素所致,读者从人格化了的蝉儿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可以看到虞世南的为人为官之道。

虞世南曾为陈隋重臣,为官清廉,德才兼备,归唐以后任秘书监,深受太宗的称赏和器重。他与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此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唐代咏蝉诗以蝉的栖高鸣远,比喻做人首先要立品,要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盛唐气象。

蝉感节应候,也成为自然界春秋代序、气候的变化代言者,不少诗就借蝉表示节令的更替。如《礼记》中说:“仲夏之月蝉始鸣,孟秋之月寒蝉鸣”;白居易在〈六月三日夜闻蝉〉中写道:“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清.玉蝉佩件(国立故宫博物院)

蝉也常被用来表现一种静境、静趣,如王维的“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表达了诗人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与山水自然相契合的清净心境。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中,咏物诗以其优美深远的意境体现出神传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诗人寄托赋予蝉的意象美中可以看到他们对社会、人生的心理感受和理性思索,追求高清高洁高远的境界。同时也是对世人的希望:把高洁、德操作为自己处世立身的准则。

——转载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王书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 事实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门教人“三达德”,要“智、仁、勇”并修。故而,此处应将仁知贯穿、融合理解。
  • 可以说,尧、舜禹、汤、所形成的伦理与政治传统,是孔子“仁”的历史源头。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继承、弘扬、创制的礼乐文化,则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来源。
  • 月全食发生时,月球表面若呈现暗红色或红铜色,在西方称为“血月”(blood moon),西方《圣经·启示录》以血月预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关。中华文化中也早有对此现象的观测,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气覆月或月如血光来形容,是属于天文异象中“月变”的一种,在历朝历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历史记载。西方和中土对此天文异象的记载虽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类的概念,那是什么呢?
  • 孔子针砭时弊,言简意赅,这里讲的三种情况,都是身边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讲修养,要讲礼,就从这三点做起,实实在在的,那么人就会不一样了,社会风气就能好起来。
  • “六代乐舞”之首,就是黄帝的《云门大卷》。据《史记》等典籍记载,黄帝以“云”命名百官,军队也称为“云师”。 云门即是天门,世上人都来自天上,《云门大卷》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
  • 在商纣王时代,殷商朝廷和各诸侯国都设有禁狱,只西岐才有画地为牢的事出现。这是因为管理西岐的文王是位圣人,他通晓先天八卦,知道法律的设置本质是为了规范人心。
  • 《论语》中,退隐的贤人不少,如“楚狂接舆”,如“长沮”和“桀溺”,如“荷蓧丈人”等。但是,只有仪封人对孔子完全认同,知道孔子的历史使命所在,可以说是孔子的千古知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