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15年06月07日讯】(大纪元记者谢月琴台湾宜兰报导)夏季,正是草木蓬勃生长的季节。许多人感叹于生活行程的繁忙,想安排一段假期亲近自然,却忽略了生活中许多窥探自然奥秘的机会。
自六月到八月,宜兰文学馆以“散文书写‧秘境梦境”为主题,安排了三场讲座活动,各邀请一位作家与大家一同谈谈散文写作与生活的关系,三位作家恰好都是教育工作者。究竟他们是如何将日常生活作为养料,书写出扎根于这片土地的文字呢?
首先于6月6日登场的是凌拂。以“自然书写”题材为人知晓的凌拂,幼时便在屏东与台中的乡间成长,“自然”对她而言,是一种生活态度。一草一木不只是让人利用的“物”,更包涵了生活经验的情意,从早年作品《食野之苹──台湾野地生活》、《与荒野相遇》到近年出版的《山‧城草木疏》,在在表现出她对大自然的依恋。不只是辨识鸟兽草木之名,凌拂也亲笔画下这些身影,2014年三峡“梅树月”活动就展出她的自然观察素描画作,未曾学习正式绘画技巧的她,笔触却带着对万物的感情,深刻动人。
凌拂也将与自然共处的“宽容、等待”模式运用在教育上。她曾经先后在新北市板桥海山国小及三峡有木国小任教,正因为长期与小学孩子相处,对于城乡资源差距反映在教育层面的现象十分有感触。在其作《山童岁月》中,凌拂便以她的慧眼观察学生,描绘出一个个令人莞尔或者叹息的生命成长过程。
此外曾获得第二十届时报文学奖的报导文学作品〈那一天我们要去看米罗〉,便是从基层教师立场发声,针砭台湾开放教育“只顾表面的立竿见影,不改根本体质”的荒谬现象。
出于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教育的重视,凌拂也曾出版过自然绘本系列等儿童文学作品,藉由故事的推介将“关心日常生活”的观念深植在孩子心中。试着去观察便会发现,其实身边的事物也可以非常精彩。
责任编辑:郑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