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简介(九)儒释道和中国传统文化(4)

作者:心缘
font print 人气: 55
【字号】    
   标签: tags: , ,

释迦牟尼・佛家・中国传统文化

当中国的大道在神州大地上流传的时候,与此同时,同是东方文明古国的印度,释迦牟尼的佛法已经开始弘传。

释迦牟尼出生在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劫比罗城,其母摩耶夫人在回娘家途中于蓝毗尼园(今尼泊尔南部)生下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从小就具有悲天悯人的胸怀,喜欢思考人生的真理。十九岁的时候,释迦牟尼抛弃了王位,离开了王宫,出家修行。

当时,印度有各种宗派的修练方法。这些修法,在释迦牟尼以前就已经存在。释迦牟尼先修“无想定”三年,最后终于修成。但他认为那不是道、不是根本就舍弃了。释迦牟尼又修“非想非非想定”三年,最后达到了这个境界。但他发现那也不是道,所以又丢掉不要了。

释迦牟尼两次“知非即舍”,当时再也找不到明师,只好自己到酷寒的雪山上去修苦行。他一天只吃一个干果,饿得不成人形。他这样苦修是要找出一个真理来。但是六年之后,他认为苦行也不是道就下山去了。

释迦牟尼来到恒河边,瘦弱的他饿得实在撑不住了,昏倒在河边。恰好有一个牧羊女经过,给他吃很好的乳酪,释迦牟尼得到了营养,恢复了体力。但他没有办法找到一个能够指导他的明师,便渡过恒河来到一棵菩提树下打坐,发誓非成“无上正等正觉”不可,否则便死在那里。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打坐七七四十九天。第四十九天凌晨,他抬头望天看到了天上的明星。这一望,神通与功能瞬间炸开,他的思维在刹那间被打开,一下子想起了自己以前修炼的东西,知道了自己的前世今生及种种开悟后应该知道的事情。

由于开悟时释放出的能量冲击波,很大的一个地理范围在释迦牟尼开悟的那一瞬间震动起来。当时人们认为发生了轻微的地震、山崩和海啸,其实是释迦牟尼佛开悟所致。当然,佛的能量是慈悲的不会伤害到人。

释迦牟尼知道自己得道了,因为他已经具备了开悟后的智慧与能力。经过十二年艰苦卓绝的修行,释迦牟尼佛终于睹明星而悟道。之后,释迦牟尼佛便开始了四十九年的传法生涯。

释迦牟尼佛的法门的特点叫作“戒、定、慧”。戒是戒去人的一切欲望和执著,定是指人入定修行,慧是指人开悟开慧。大藏经多少万卷,都不离这三个字。当然,它具体的表述铺展开来相当庞杂,但其实质就是这三个字。

当时,释迦牟尼所传的佛法和另外七种宗教一直有着意识形态上的争论。那时的婆罗门教势力很大,与释迦牟尼佛的争论最多。人们的所言所行都与史前佛的教诲相违背了。这样,婆罗门教就走入了末法。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便在印度传播开来。因为释迦牟尼佛的佛法是正法,在传法过程当中,释迦牟尼佛不断驳倒其它宗教的教理,所以不断有外道中人舍弃外道皈依佛教。

(Fotolia)

如智慧第一的舍利佛原先是婆罗门外道,他与释迦牟尼佛辩论,知道释迦牟尼佛传的是正法,就离开婆罗门成为释迦牟尼佛最有智慧的弟子。这样,释迦牟尼的佛法日渐强盛,而其它宗教就日渐衰微,佛教也就渐为其它宗教所不容。宗教之间的矛盾激化到最后,出现了裸形外道杀害佛弟子的事情。

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被裸形外道从山上推下的滚石压死,成为佛弟子中第一个殉教弟子。外道还把佛的弟子抓去,投入火坑,或绑在柱子上用箭射死。佛灭度后,佛的弟子曾被五百人一个单位的砍头。这些迫害事件都是非常令人悲痛的!

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其它宗教才又日渐发展起来。印度的佛教最后与婆罗门教相结合,演变成了一种新的宗教――印度教,印度教不再信释迦牟尼佛也不供奉其他佛了。所以,佛教在印度产生,最后却在印度消失了。

然而在东南亚、中国等地,佛法广泛的传播开来,深刻的影响了这些国家的文化。

佛法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他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据说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从中国的边疆传入内地。佛教一开始进入中国,就和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着矛盾。不少文人排斥外来文化,还出现过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两次大规模灭佛事件。但经过东汉魏晋二百多年的磨合,佛教与中国的本土文化从对抗走向适应,并相互影响。

南北朝时期,佛教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跨地区、跨国界的广泛传播开来。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条件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和儒家、道家一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撑,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很深的影响。

中国佛教发展到隋唐,进入鼎盛时期。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加上历代皇帝重视佛教,大量佛经传入中国,译成汉文广为流传,开始出现了不同风格的佛教流派。如天台宗、慈恩宗、华严宗、律宗、禅宗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禅宗。这时的佛教,已经渗透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生活中。

到了宋代,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已全面渗透到哲学、文学、伦理学,以及法学领域,对诗歌的影响更为突出。许多有文化的僧人也大量写诗说禅,大量的诗篇从追求宁静空寂的禅境到开始追求机智活泼的禅机禅趣,追求佛教语言的选择,追求禅宗中的理性。

可以说,从隋唐之后,佛家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是相当广泛。主要表现在:其一、中国传统艺术,如建筑、塑铸、雕刻、绘画、音乐、戏剧等出现了大量与“佛”有关的作品。其二、中国文学作品出现了切音、文法观念、名词新增、文体之开新、诗歌、语录体、小说传奇杂剧等新概念及题材。其三、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影响。

此外,佛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科学,比如医药、天文、数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而佛教对于中国习俗风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第一、信三世。佛家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因缘和合而生,一切都在轮回之中,人有生老病死,天有阴晴圆缺,花开花落,生灭相成。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开始知道人有三世,知生有所从来,死知有所往。

第二、信六道。佛教有六道轮回之说,虽然现世作恶而得福得寿,但其业果若不报于现世而将报于来世。第三、信善恶报。因信三世六道,故信善恶定有果报,或报之自身体,或报之子孙,或报之来世。同时还引进了悔罪植福、延寿荐亡、修德禳灾、设供祈愿等观念。

总而言之,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层面,可谓既深且广。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抓周,又称拭儿、拈周、试周。相传这一习俗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在江南一带流行。古时孩子满周岁时要行周岁礼,家人要为小孩举行隆重的庆贺仪式。由于古人相信天命,所以周岁礼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八仙桌上摆放各种物品,让小孩爬上去抓取,大人则根据小儿抓取的物品来判断小孩将来的志向。
  • 相传老子气质禀赋与众不同,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他历经文王、武王时期,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和柱下史(相当秦汉的御史)。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老子受牵连而被罢免官职。老子深感人世的险恶,便“自隐无名”,流落四方。
  • 中华大地一直被称作“神州”,因为它是神的故乡。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到女娲、伏羲、神农三皇所经历的岁月来看,这显然是一段人与神共处的岁月,神曾经直接传授文化给人类。神传文化当然就有它的神迹存在。在神有意的安排下,佛道神辗转下世,方方面面给人类启蒙,从衣食住行到语言、文字、文化、娱乐以及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都留下了无数的神迹。本文只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选取几则关于诗、画、乐界出现的神人神迹。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