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王朝覆灭的缘由

作者:翟敬
font print 人气: 211
【字号】    
   标签: tags: ,

一千四百多年前,当松赞干布向唐太宗求娶文成公主时,西藏的吐蕃王朝是一个新兴的强大王国。然而,强盛的吐蕃王朝,却在地震、山崩、水倒流、鼠疫中,突然消失于历史长河中。

吐蕃建国不久,正是佛法传入西藏之时。自松赞干布起,历代吐蕃王都大力支持佛法。松赞干布兴建了西藏著名的大昭寺、布达拉宫。而松赞干布之后的多位吐蕃国王、王子,甚至舍弃王位,出家修行。随着佛法在西藏的兴起,吐蕃王朝国力也日渐强盛。

唐太宗去世后,吐蕃已经强大到唐朝很难阻挡吐蕃的进犯,吐蕃的地盘扩张到了青海、甘肃、四川的某些地区,甚至一度占领长安。唐高宗、唐肃宗、唐宪宗各时期,唐朝都与吐蕃爆发战争,强大的大唐帝国一直不能用武力使吐蕃灭亡。

然而,强盛的吐蕃王朝突然由盛转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正史《新唐书.吐蕃下》是这样记载当时的吐蕃王的:“赞普(汉人对藏王的通称)……死,以弟‘达磨’嗣。‘达磨’嗜酒,好畋猎,喜内,且凶愎少恩。政益乱。”

原来,老国王死后,一个叫“达磨”的人(西藏人称之为“朗达玛”),当上了吐蕃王。“朗达玛”是个什么人呢?他给唐朝使者留下的印象,不但是嗜酒如命的酒鬼,还是凶恶、听不进意见的狂徒。他就是西藏历史上灭佛运动的始作俑者,终导致国政大乱。

“朗达玛”亲自下令发动了一场对佛法的迫害。他强迫僧人打猎杀生,把打猎杀生当作放弃信仰的标准。不愿放弃信仰者,都被杀戮。

他还下令封闭所有寺院、佛殿,把大昭寺改为屠宰场、小昭寺改为牛圈;他把寺院珍贵的壁画文物涂抹掉,换上僧人喝酒的宣传图,污蔑修炼人;把佛像钉上钉子扔到河里,派人用绳子系在佛像的脖子上。不久,往佛像脖子上系绳子的人,就吐血身亡了。

《新唐书》记载了“朗达玛”灭佛后的吐蕃国︰“开成四年(即公元839年)……,自是国中地震裂,水泉涌,岷山崩;洮水逆流三日,鼠食稼,人饥疫,死者相枕 藉。鄯、廓间夜闻鼙鼓声,人相惊。”

此时的吐蕃,出现了地震、岷山山脉(在今甘肃、四川境内)山崩、洮水倒着流的异象天灾,还发生了鼠疫爆发、死人相枕的恐怖景象,还出现了鄯州(今青海乐都县)、廓州(今青海省贵德县)夜间只闻鼓声、不见人的冤鬼作怪事件。

而灭佛的“朗达玛”只当了三年的国王,就因失德死于非命。据《新唐书》记载︰“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赞普死……,无子,以妃綝兄‘尚延力’子‘乞离胡’为赞普……,用事者共杀之。”“朗达玛”死后无子,他的妃子把娘家侄子弄来当他的继承人,却被大臣杀掉了。

于是,不可一世的吐蕃王朝分崩瓦解了,没有灭在唐朝手中,却灭在自己愚蠢国王的手里。而敬佛、信佛却成了藏民的传统流传下来,无论外力如何强迫,都无法改变藏民的这种民族特性。

资料来源︰《新唐书》

--转载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孝文元年,萧何的妻子因过被除国,由萧延继承酂侯的爵位。萧延短寿,继承爵位后不久就去世了。死后由他的儿子萧遗继承酂侯的爵位,不幸的是萧遗又是绝嗣无子。
  • 现代人往往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学习、工作,就可以有远大的前程,甚至可以改变命运,这是无神论者普遍被灌输的思想。
  • 命由天定,但人如何做,是向善还是行恶,这是很关键的......
  • “小不忍则乱大谋”出自孔子的《论语.卫灵公》篇中:“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意思是说,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能够忍辱是一种韬晦、涵养、胸襟开阔和目光长远的象征。勾践忍辱得以复国,韩信忍辱而成就大业。
  • 网络上一项针对人是否信神的调查统计如是显示,在全球23个国家的近2万名受访者中,51%人坚信有神灵,31%的人表示给不出答案(不确定或者有时信有时不信),剩下18%的人则自称是“无神论者”。中国也是被调查的对象国之一,然而最终产生的结果却颇为耐人寻味。在中国,坚信有神灵的人只有23%,而不信神的则略胜一筹,占到26%。此外,对神灵没有明确看法的中国人最多,高达52%;在这一超过半数的比例中,20%的人表示不确定,32%的人表示有时信,有时不信。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