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意

文/许艺之
font print 人气: 180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15年04月08日讯】很小的时候,父亲儿时好友回来探亲,顺便捎给我们家一铁盒茶,那茶盒是墨绿色的,上面凸出来三个字——碧螺春。当时家里没有盖碗,我用一个纤长的玻璃杯沏茶。沸水中,嫩绿的叶尖齐刷刷竖直了,浮在水面上;书案上立着一个雅致的白瓷兰草,刚伸出两花芽,上面总共三朵白兰花,像美人玉指,纤细柔婉,轻轻吐着香;那过水的碧螺春就和它一起往外缭绕出一股从未闻过的清香,飘飘渺渺的,从此我就喜欢上了茶。

后来上大学,一班舞文弄墨的好友相簇着去喝茶,繁华街道绕了好几绕,最终步行至一个小店旁;那店乍一看去不起眼,只是外面是一匾额,有点与众不同的意思;一进去,前面是各式名茶贵瓮,衬着种种茗器,煞是可观,一入内院,像一个大瓮,肚子里装着整套茶桌茶器。大家拥簇着上了二楼,整个阁楼都是明清式桌椅,靠着雅致的丝织抱枕,阁楼上面一个姐姐教我们茶艺。看了几遍,我就上去试试,烧水、温杯、调试水温、洗茶试味,最后砌了几大杯分与众人。尤其是调水温的时候,讲究手腕着力,慢匀匀摇杯散热,将水温降至合适;不同茶有不同的秉性,因此适宜的水温也不同,比如龙井的水温就比普通绿茶稍高,但以不超过80摄氏度为宜。

拿盖碗冲茶虑汤时必须手快,初学的我被烫了多次,终于学会既不失文雅又迅捷灵敏的虑茶汤,考验的是心静的程度,越静越好。

中国从五千年伊始,茶的文化就一直伴随着历史缓缓而来,“琴棋书画诗酒花”,那是士人的风雅,“柴米油盐酱醋茶”则是上至王公贵族,下到贫民庶己都不可或缺的日常用物;尤其是“茶”,多少士子淑女、修者隐士都以茶为妙。茶者,清也。在神农氏尝百草时,当他吞下茶叶时,发现这种叶子抚过五脏六腑,祛恶辟秽,因此将它取名为“茶”,跟“查”字同音,也就是检查、巡查的意思。古人为什么爱喝茶呢?有客相来,上茶;婚姻大事,拜天地后给父母敬茶,方才真正礼成;墨客潇洒,“试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也离不了茶。

中国画讲究“留白”,言有尽而意无穷,那茶就深谙其道。茶汤质清而色柔,一般的茶汤以黄绿为多,白瓷一碗,绿叶在汤,淡淡鹅黄,赏心悦目还在其次,那一抹茶香悠悠转转,回旋而来,最是令人神清气淡,谈吐也变的不俗。中国人写诗作画都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讲究清淡雅致,看着那画上什么都没有,寥寥数笔,其实蕴藏了许多功夫在里面,连接的是另外的时空。这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民族韵味,而茶在这其中也有这么样一个过程。茶清而酒浊,喝茶使人神志清醒,就是因为它的味道清淡美妙,越飘越淡,物质也越来越轻,精神也就容易越来比重越大。

往往为人敬仰的修者隐士,无一不是视世间功名富贵如浮云,正所谓“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向往的都是真正心中无物质束缚的逍遥淡泊。所以我们民族是离不了茶的,因为精神实在是太相通,中国人历来都是相信另外时空的真实存在,五千年来舍功名而修炼者比比皆是,就是普通常人也讲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不把世间生死看重,凭借的就是另外时空的真实存在,相信人有轮回,做好事能得真正的好。

古往今来,历史的沉淀积累了太多美好的传统,茶只是其中一种,跟生活息息相关的。古人的精神意志坚定从容,非一般强权所能折,靠的就是方方面面的传统道德素养。

思绪牵的远了,回过头来,手中的茶只剩下一股温热,家里的书案是否依旧蒙尘?我这个远方的游子也用这寥寥数笔,记载下这份淡泊明志吧。

责任编辑:岳怡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情定宜兰找茶趣、茶与栾树的邂逅”活动,订10月1日到4日在宜兰运动公园举行,有茶事讲座、茶艺文化展、茶市园游会、茶庄娶亲县民联合婚礼等,还安排自由茶席、茶事体验,邀民众一起泡茶品茗,体验茶艺文化的多元风貌。
  • (大纪元记者苏泰安台湾阿里山报导)看三年级的小学生专注泡茶的神情,及有板有眼的泡茶动作,让人与茶融为一体的情境,展现着茶文化深厚的内涵。在校长王清长鼎力支持,茶艺老师赖阿苗、林玉杯细心教导下,一批批的小小泡茶师学成走出了隙顶国小,成为推展阿里山高山茶的生力军,为带动阿里山观光产业幕后的无名英雄。
  • 人间四月天,清新雅逸,恰合茶天然的特性。饮茶除了得到感官的享受之外,还能让我们静心、宁神,有助于去除杂念,以茶悟道,提升生活与生命的境界。不论你平日喝不喝茶,别错过四月天与茶约会的好时机!俗语说“一两黄金一两茶”“一两明前一两金”,其实,爱好四月天的好茶不一定要花大金,本文要从文化的视野出发,讲讲四月天的茶知识,顺及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茶。
  • 宝塔伴茶诗,唐诗一经典,!中唐隐士陆羽开启了中华茶道,他透过实地调查研究写下《茶经》,系统地介绍了茶道,包括怎么造茶、煮茶、饮茶,怎么运用茶具、茶器,也介绍了茶史、古人茶事、哪里有好茶等等。陆羽《茶经》把药用之茶转入饮用之茶的文化,在中唐,茶道的艺术就蓬勃发展了。本文要介绍的这首元稹的宝塔诗《茶‧一言至七言诗》贴切地反映了唐代茶道的精致内涵与精神境界以及茶道中的友谊。
  • “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在水边隐居的高人,经常亲近自然,日常活动都能保持心态纯净。徐明义画集8—世外(彩墨)局部(徐明义 提供)
    谁是古今“茶神”“茶圣”呢?爱好茶道之人都会想起陆羽(字鸿渐、季疵,公元733年-804年)。在千年前,陆羽的足迹踏遍中国种茶名山和名泉,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成了《茶经》传世,开导后人茶文化的风尚流传至今,并使得中华茶道成了世界茶文化的经典。陆羽对茶的研究为何能脱颖而出留下千古的功业呢?陆羽是怎样和茶结缘的呢?冥冥中好像上天已经为茶神安排了他不同凡响的一生。一起来探索陆羽的生命之《歌》!
  • 茶是中国人的传统饮品,上古时代神农氏便使用茶来解毒。到了唐代,茶圣陆羽写成《茶经》,将茶道文化推向成熟。或许是茶本身苦口却香醇的味道天然就具备着哲思与禅机,茶与文人士大夫的关系尤为密切,故而在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雅号。
  • 昔日经过香港街头,远远看到店铺门口摆着的铜壸与铜鼎,就知道这是一间凉茶铺。时代变迁,铜壸变成了不锈钢容器,老一辈对的器皿讲究也渐渐被后人遗忘。昔日没有电子设备加热,铜鼎就是当年重要的龟苓膏保温器皿。如今标榜“清热解毒”的龟苓膏,最初引入香港时并非如此。所谓的“凉茶”其实并不“凉”?今期文化专题“凉茶趣谈”继续由香港史学会总监邓家宙博士分享他的研究心得。
  • 六大传统茶叶有哪些,以及如何正确泡制它们?通过了解茶叶和泡茶的艺术,你可以发现这六种茶叶背后都有各自的魅力,并品味这些已流传数世纪的滋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