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故事:宋沇辨音

作者: 史然
font print 人气: 18
【字号】    
   标签: tags: ,

太乐令宋沇,在辨识音律方面,当时无人能比。太常缺少征调已经很久了,宋沇考查钟律得到了它。

宋沇任太常丞后,有一天早晨在光宅佛寺等待上朝的时辰,听到塔上风铎的响声,听了很久。早朝归来,走到光宅佛寺时他停了下来,进寺问主持僧:“上面悬挂的塔铃,知道是从哪里得来的吗?”

僧人答:“不知道。”宋沇说:“其中有一个塔铃是古时制做的。请让我登上塔顶,沿着上边的铁索,试着扣动几下听听可以吗?”主持僧起初有些为难,后来还是答应了他的要求。

于是宋沇登上塔顶,扣动塔铃听音辨识。寺内的僧人纷纷说道:“塔上的风铃常常无风自摇,发出的响声非常好听,不像你扣动发出的这种声音。”

宋沇说:“是的。”他心想,僧人说的这种现象,一定是在祭祀祖庙扣乐悬编钟时,与这边寺塔上有相同音律的编钟发生共鸣而引起。因此一定要摘下塔上的风铃观察一下,于是对僧人说:“这个风铃是沽洗编钟,请单独将它取下来放在院里。”

宋沇回到太常府衙,让乐工和僧人一块亲临现场观看。约好时间,太常府衙那边扣动悬挂的编钟,寺院中的沽洗编钟果然应和。于是就向寺院买下它,放回太常本悬处。

又有一次,宋沇送客人出通化门,遇到掌管财务的度支运乘,上马稍许,他忽然匆忙作揖告别。待度支使运乘走后,宋沇又悄悄地跟随其后,又认得一铃,说这只铃也是失去的编钟。他人只觉得这只铃铸造的技艺很独到,与众不同。等到把这铃配悬在原有的编钟间,发现无论是外形还是发音都符合。

奇怪吗?这正是识征调的人在演奏编钟的人之中啊!

(出《羯鼓录》《国史补》)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书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现在世界上音乐学院的声乐教育,基本上教的是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美声唱法。而在中国古代,有比这种美声唱法更好的声乐技术。
  •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作为神传文化之一的中医也是玄妙精微。特别是其治病的神迹以及名医的事迹在正史中都有记载,而这些正是中医的精华。
  • 清澈的如临仙境、如沐清风般的宁静与静谧的音乐,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声,悠扬的、具备强大穿透力
  • 德国圣多玛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复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2),在巴哈时代达到了最高峰,之后虽然逐渐没落,但是这种艰难的音乐形式却常被后来的作曲家视为一种能力的挑战。
  • 威尔第(Verdi)的歌剧作品《马克白》(Macbeth),于2007年萨翁林纳歌剧节(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领域)
    随着美国革命的消息传遍欧洲各地,诉求个人自由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连艺术界也不例外。古典音乐从上一个时代的形式规范过渡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时期(1830—1900年)。歌剧,尤其体现当代潮流。
  • 清音若莲——净泉音乐原创
  • 夜曲Nocturne这个名词来源于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钢琴演奏的一种浪漫情怀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声乐曲或是器乐曲),以及多乐章组曲的“嬉游曲”(divertimento,器乐曲)是相同的风格,都是适合夜晚以及户外演奏的曲风。
  • 【音乐】春王正月——净泉音乐原创
  • 从自然界到文化领域,我们的世界是如此包罗万象;然而,有些共同的元素在其中穿针引线,其中之一就是弦乐器,它几乎出现在所有的文化中。有些弦乐器听起来相当古雅,有些则令人心神向往,而有些则似乎能传达所有的情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