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简介(九)儒释道和中国传统文化(1)

作者:心缘
font print 人气: 128
【字号】    
   标签: tags: , , ,

第十讲 儒、释、道和中国传统文化(上)

春秋之后的两千五百多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是儒家、释家和道家。这三家的鼻祖: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也因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长久的受到后人的景仰和崇拜。

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天意的安排,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处于同一时代。老子的出生年月不详。公元前566年4月8日,释迦牟尼出生在今天的尼泊尔。又过了十五年,即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出生在山东曲埠。中华文明也因了这三位圣人而熠熠生辉。

孔子・儒家・中国传统文化

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在鲁国。他名丘,字仲尼,姓孔氏。孔子家里很穷,社会地位也很低,他长大后做过小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但是他的主张一直没有得到重视。

六十三岁时,孔子回到了鲁国。鲁国最终也没有重用孔子,孔子也不再要求出来做官了。

此后,孔子潜心于授徒讲学,编撰典籍,儒学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在这迟暮的九年中最终形成了。最为著名的是:孔子完成了被称为“六艺”的《诗》、《书》、《乐》、《礼》、《易》、《春秋》的编修。除《乐》后来遗失外,其它经书一直是后世王朝学校里的基本教材。

孔子还根据鲁国的史书作了《春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止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包括鲁国十二个国君。以鲁国为中心记述,尊奉周王室为正统,以殷商的事迹为借鉴,推而上承夏、商、周的传统,文辞简约而旨意广博。

吴、楚之国自称为王的在《春秋》中仍贬称为子爵;晋文公与诸侯会盟,实际上是召周襄王入会,而《春秋》中却避讳说“周天子巡狩来到河阳”。依此类推。《春秋》就是用这一原则,来褒贬当时的各种事件,后世称之为《春秋》笔法。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孔子就学的弟子大约在三千人,其中能精通礼、乐、射、御、数、术这六种技艺的有七十二人。至于多方面受到孔子的教诲却没有正式入籍的弟子就更多了。

孔子死后葬在鲁城北面的泗水岸边,他的弟子和鲁国其他人,相继前往墓旁居住的有一百多家,因而就把这里命名为“孔里”。鲁国世世代代相传,每年都定时到孔子墓前祭拜,而儒生们也在这时来到这里讲习礼仪,举行饮酒礼,以及比射等仪式。

孔子的墓地有一顷大,孔子故居的堂屋以及弟子们所居住的内室,后来就改成庙,收藏孔子生前穿过的衣服、戴过的帽子,使用过的琴、车子、书籍等,直到汉代,二百多年间没有废弃过。

后来,孔子的弟子们根据孔子的言行编成了《论语》,它成为今天我们认识孔子最直接可靠的资料。孔子创造了以“仁”、“礼”、“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期望规范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百姓的行为。

他告诉了人们什么是中庸,什么是仁、义、礼、智、信等,对中国,乃至东南亚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那麽孔子的儒家思想包含哪些主要内容呢?

一、“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

孔子明确提出,“仁”即“爱人”(《颜渊》),并进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这种思想贯穿了孔子思想学说的各个方面。

孔子更具体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因为“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这五种品德,都建立在对人的尊重关心和体谅上。“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学生要在这四个方面学习:学问、言行、忠恕和信义。

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地。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其所谓“德”,就是“仁”的精神体现。

他在倡导“仁”、“德”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一种“大同”的社会理想,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这种“大同”的社会,实际上就是“仁”的精神得到充分而全面体现的社会。“大同”的理想难以实现,孔子退而提出“小康”社会的理想:“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刑仁讲让示民有常……是谓小康。”(《礼记.礼运》)这是初步贯彻“仁”的精神的社会。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早期的中国人并没有地域概念,只有人群的概念,人们随着部落迁移。随着农业发展,人类逐渐由迁徙不定转变为定居,由于有一定的区域被长期控制,才渐渐有了地域观念。最主要的标志是国家的开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是公元前21世纪出现的夏朝。
  • 正史记载,北宋的太祖皇帝有很多德政,开创了繁荣的北宋王朝。
  • 六讲 中国的传统节日
  • 人们看到的是少女有福,所以遇难成祥,似乎是个偶然、特殊的现象。实则不然,这是善恶有报,天意昭然的必然结果。善念善行,是我们人生路上必须遵循的最最重要的道德操守。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