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简介(八)神传汉字(1)

作者:心缘
font print 人气: 155
【字号】    
   标签: tags: , , ,

第九讲 神传汉字

汉语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方言。为什么有着如此众多方言的中国,却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仍大部分保持着统一和文化的传承?而使用同一语言的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却早已四分五裂?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记载汉语的工具——汉字,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块文字。汉字不论是刻在龟甲上、铸造在青铜器上、刻写在木简上,还是书写在纸帛上,五千年来汉字的形态在变,但汉字表意的特性没有变。

相传神祇女娲在中原大地造了人后,又有一些神来到人间教给人类基本的生活技能。最初,人们相互沟通是通过一些简单的音节和手势,神祇伏羲则给人类创造了最早的文字符号以代替结绳记事。

到了黄帝为天下共主时期,文字、医学、算数、历法、乐器、陶器、蚕桑等各种发明相继出现。相传,黄帝身边的一个叫仓颉的史官创造了文字。

据说,仓颉的头上有四只眼睛可以看见神明。他抬头可以看到奎星圜曲的形状,低头可以观察龟壳的纹理及飞禽走兽的足迹。通过广泛收集世间众多美丽的图像,仓颉将它们综合成文字,这就是后人所说的“上古文字”。

这件对人类相当重要的事当然也惊动了上苍,所以有“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的传说,意思是仓颉发明汉字时,天上落下了小米,夜里都能听见鬼在哭泣。由此可见,最初的汉字是神通过有德行的人传给人类的,对于人类未来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

在神传文字的基础上,周朝时,人们提出了造字方法“六书”(见《周礼》)。根据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法,“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象形字”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来进行描摹创立的文字,比如:日、月、山、川、人、大、女、田、井、雨等。“指事字”一类是单纯的符号性文字,如“一、二、三”;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表义符号的文字。比如:本、末等。

“会意字”是指通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组合而形成的文字,比如林、森、步、取等。“形声字”是指通过将代表意符的汉字与代表声符的汉字组合后形成的文字。比如空、悲等。形声字是最多用的造字方法,所以汉语中的形声字也是最多的。

“转注字”指在同一个部首里两个意义相同的汉字可以相互解释,比如考和老。“假借字”是指借用已有的同音字来表示某一概念。严格说,“转注”和“假借”并不是造字法,而是字法。

上述造字法表明,中国的古代汉字和万事万物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事物的本质是同一来源。东汉的许慎,就成功的用易经、五行来还原汉字的构造,首次系统的析解出了540个偏旁部首,编制出一部空前绝后的《说文解字》。

随着人类文化的逐渐发展,中国的语言文字更加丰富起来。人们依据上述造字方法和许慎提供的部首基础上,根据需要创造了大量的汉字。

汉字不仅可以表音而且可以表意;不单在构成上十分生动形象,而且内涵具有传神性。她与中国古代文化一脉相承,博大精深。正统汉字的每一个字,都贯穿着中国传统的道德、天地人等内涵,乃至修炼的道理。

(Fotolia)

“儒”字,从字的偏旁部首来看,从人从需,讲的是人的需要,人需要什么呢?一需要食物,二需要教育。营养食物从母乳开始,教育从孺子开始,所以,儒字由人和需组成,并且与“乳”同音。

羞耻

“羞耻”二字,羞字,此事做得差(从羊),看起来丑(从丑);耻字表示责备人时的话:你耳朵还没听到吗(从耳)?还不止住你的行为吗(从止)?比如“福”字,何为福?一口一田一衣为福,可见古人对福字的理解是非常的朴素和乐观。

“仁”字,是会意字,从人,从二。《说文解字》中说人是“天地之生,最贵者也。”还说,凡是属于人的都从人。二,是会意字,古文作“丄”,就是上字。二、上都是高的意思。

《说文解字》说,二是地之数。那麽,结合起来看,仁就是专属于世上的人之高尚情怀。儒家讲“仁义礼智信”,仁仅次于德,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说文解字》说,“仁,亲也。”人与人相互亲切关爱。

《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温良者,仁之本也”、“仁者可以观其爱焉”。《春秋.元命苞》说,“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仁者是对有仁德者之称。有时候,用仁来指有恩于万物生育的事物。

古代历来推崇仁政,认为尊德行仁的才可以叫做王。现在称果实的核为“仁”,其实古代称其实为“人”,果人、核桃人。明代后才改作“仁”。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书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不管“下雪”也罢、“下雨”也罢,中国古人将其视为“天”的行为,而不是象西方那样将其视为 “客观”的现象。
  •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莫过于汉字。汉字除字形之外,还有字音。汉字中同音字较多,读音同而字形、字义不同,这是谐音特色的基础。汉语的谐音正是巧妙地应用了这些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的汉字,在一定的语音情景中,有意使话语发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含蓄地表达了耐人寻味的意思。
  • 六讲 中国的传统节日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 事实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门教人“三达德”,要“智、仁、勇”并修。故而,此处应将仁知贯穿、融合理解。
  • 可以说,尧、舜禹、汤、所形成的伦理与政治传统,是孔子“仁”的历史源头。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继承、弘扬、创制的礼乐文化,则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