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649中奖规则

中华民间舞蹈之“鼓舞”

作者:茹之
font print 人气: 35
【字号】    
   标签: tags: ,

从古至今,在中国宫廷之外的民间,也流传着许多美妙的舞蹈,我们称之为“民间舞蹈”,其中最有气势的舞蹈当属“鼓舞”。

顾名思义,鼓舞的舞蹈动作应当是围绕着“鼓”展开。而作为打击乐器的“鼓”起源很早。传说远古时有伊耆氏用土制的鼓,鼓槌是用草扎成。又传说夏后氏有一种鼓是有足的。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鼓”字、“鼗”字,此外还有一面木腔蟒皮鼓,表明远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已经有此乐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又吸收和利用了一些从其它国家传来的鼓。

到唐时,鼓已经有了如下种类:腰鼓、毛员鼓(腰鼓的一种)、都昙鼓(古代细长、直径较小的腰鼓)、答腊鼓、羯鼓、节鼓、檐鼓、齐鼓、鼗鼓(今天的拨浪鼓)、鸡娄鼓、大鼓、军鼓、手鼓、扁鼓等。

围绕着这些不同的鼓,中国历代有着不同的鼓舞,有些鼓舞流传至今而不衰。

那么,最初的鼓舞是用在哪些场合表演呢?在中国远古时期,人们认为鼓声的节律可以通神,引来雨水,因此鼓舞大概是在干旱求雨时表演。《周易》记载︰“鼓之舞之以敬神”,又说明当时敬神的人们,在祭祀神明时也是在鼓的伴奏下舞蹈。此外,在战争中鼓舞士气、庆祝胜利等也会表演“鼓”舞。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鼓”舞大概是在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关于击鼓撞钟“奏舞”的记载。

汉朝有《建鼓舞》和《盘鼓舞》,南北朝石窟中则绘有《花鼓伎乐》,唐代《腰鼓舞》十分盛行,宋代有《花鼓舞》,元代有《百面锣鼓》、清代有《太平鼓舞》,这些鼓舞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在民间流传着。

至今中国各地仍有不同风格的鼓舞流传着,一类是气势磅薄的鼓舞,如陕西《安塞腰鼓》、山西《花鼓》、甘肃《太平鼓舞》;一类是小巧俏丽、边唱边舞的小型鼓舞,如安徽《凤阳花鼓》。

汉代《建鼓舞》中的“建”意思是“树”。该舞是用木柱穿过鼓的中部将鼓立起来,舞者在鼓的两旁,边击鼓边舞动。舞蹈动作一般有蹲步扬臂击鼓、单腿跪地击鼓等,有时还会击打铃、钟等其它乐器。多为男子表演,主要表现男子的阳刚之美。

《盘鼓舞》也是汉代十分流行的舞蹈,又称《盘舞》、《七盘舞》,多在宴享时助兴。它是一种踏在盘与鼓上表演的舞蹈,舞者多为男性,通常头戴冠帽,身穿长袖舞衣,脚穿特制舞鞋。

舞时将盘和鼓排列在地,舞者在盘与鼓上纵横腾踏、屈身折体、翻扑倒立,表演各种舞姿,同时在盘和鼓上踏出富有节奏的声响,也有女性表演者。表演有独舞、双人舞和群舞。

在山西的云冈石窟,存有南北朝时期的胸前挂鼓拍击的天宫伎乐绘画,有些类似今天山西民间“花鼓舞”。山西的“花鼓舞”形式多样,鼓的位置分高鼓(鼓挂胸前)、低鼓(鼓挂腰间)、多鼓(腰、胸、肩各挂一鼓)。在舞动时,舞者有节奏的敲击鼓,有双敲边和单敲边。

而唐代的《腰鼓舞》、宋代的《花鼓舞》、清代的《太平鼓舞》在今天一直在许多地方的民间流传着。比如陕西的《安塞腰鼓》,击舞起来,其气势可将山河吞没;再如《太平鼓舞》,鼓形如扇,敲击时声音响亮,气势如宏。

特别是甘肃兰州的《太平鼓》更是独树一帜,其桶形鼓身长1米,用牛皮制的鼓鞭抽打,鼓声隆隆,声震数里。在舞蹈时,要求击鼓动作幅度大,力度强,有跳、跃、腾、闪、骑等舞蹈技巧。

还有安徽《凤阳花鼓》流传非常广,通常由男女二人表演,女舞者背着形如冬瓜的花鼓,男舞者执著小锣,边唱边舞。歌词多唱述流浪漂泊生活之苦。

如今的山西除了著名的“花鼓舞”外,还有“转身鼓”、“花庆鼓”、“扇鼓”、“五虎爬山”、“穿箱锣鼓”、“腰鼓”、“口含花鼓”、“迓鼓”等近二十多种鼓舞。

除了汉族有着种类不同的“鼓”舞外,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也有许多鼓舞。比如藏族的《执巴鼓舞》,维吾尔族的《手鼓舞》,苗族、彝、壮、瑶等族的《铜钹舞》,苗族、彝族的《花鼓舞》,佤族的《木鼓舞》、瑶族的《黄泥鼓舞》等,均各具特色。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书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黄石屏道:“这当然是办得到的事。”医生道:“可以试验给我看吗?”黄石屏道:“没有不可以的,不过这东西不是好随意试验,因为关系着人命,谁敢拿人命为儿戏呢?”
  • 美国神韵国际艺术团于2015年4月20日、21日在奥地利萨尔兹堡的大节庆剧院(Großes Festspielhaus)进行了两场精彩的演出,奥地利报纸《DrehPunktKultur》网络版发表题为〈从天上来到凡尘〉(Punktlandung vom Himmel auf der Erde)的文章,赞美神韵艺术团令人印象深刻的精湛演出。以下是该报导的部分内容:
  • 4月23日,神韵世界艺术团在美国华盛顿DC肯尼迪艺术中心歌剧院(Kennedy Center Opera House)的演出进入第6场,剧场内气氛热情洋溢,掌声、赞叹声不绝于耳。
  • 踢毽子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是古代“博戏”的一种。中国人踢毽子的历史很长,在汉代的画像砖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认为踢毽子最初来源于蹴鞠,而蹴鞠相传为黄帝所作。这么看来,这小小的毽子,其来历也非同寻常。
  • 每年的3月17日,纽约市都会在第五大道举办盛大的圣派翠克节游行,这是全球最著名的圣派翠克节庆祝活动之一。圣派翠克节(St. Patrick's Day)的习俗包括穿戴绿色服饰、饮用绿色啤酒或苏打水、装饰三叶酢浆草,爱尔兰矮精灵是常常出现的角色。而在中国,虽然没有专属于绿色的节日,但许多饮食文化、民间习俗与传说,也蕴含着与圣派翠克节相呼应的元素,联想起来还别有一番风味。
  • 过年在中国各地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和传统,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但团聚、祭祖、祈福和欢庆的主题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共通的。在中国的古代,人们又是怎样过年的呢?
  • 人一生周期除了生死之外,成年和结婚、生子都具有人生阶段转换的重大意义了。所以在这些重要的日子,都留下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礼仪,丰富这些日子的内涵,同时也给予人丰厚的祝福!本文就来说说喜获新生儿的民俗礼仪。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 黄历元月十五夜称“元宵”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呢?中原大陆幅员广,南北两地的风俗也常有差异,以“元宵”称圆子(汤圆)是起于何时呢?元宵吃圆子从何时成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说圆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还有人说有馅的圆子称“元宵”,无馅的圆子称“汤圆”,真是如此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