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不老 祸福吉凶尽在其中

font print 人气: 2127
【字号】    
   标签: tags:

“善恶必报”的天理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经常见诸于古典文化典籍里,构成了古典文学如小说、散文、随笔等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人几千年世代相传的口头禅。

(Fotolia)

《增广贤文》有云:“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人间私语,天闻如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太上感应篇》有云:“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中国老百姓对“善恶必报”也有其通俗明白的理解和表达,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脚上的泡——自己走的。”“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来世我当牛做马报答您的大恩大德。”

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愿意阅读这些古典著作,即使被当成作业来阅读,也不会相信善恶必报的故事。爷爷、奶奶讲的故事,他们不愿意听,视为“老话”、老生常谈,并取笑老人们愚昧、不讲科学、封建迷信等。

实际上“老话”不老,这可是千百年流传到今天的天理,用老百姓自己的通俗语言表达,人一生的命运以及儿孙们的祸福吉凶尽在其中。

小的时候,老人们最爱讲的一句话是:祖上积德,后世儿孙有好报。我们很爱听,也相信老人们讲的没错,也看到身边发生的很多天灾人祸之事,老人们的感叹都是:“作孽啊,不做好人的报应。”后来读了大学,接触了许多古典书籍,里面有大量的有关这方面故事的记载,都是那个时代的真人真事,在此摘取一例:

清朝康熙四年,杭州城遭大火,几天几夜不熄,烧了上千家的房屋。官员们都出动去救火。众人看见火光中有一个穿金甲的神人,手执红旗,围绕着一座宅院,左右指挥。火一烧到这里时,便退了回去。大火熄灭后,在一片瓦砾之中,只有这一座宅院孤立独存。原来这座宅院是一个北新关吏姓顾的房子。这时顾正奉命到江南出差,还未回来,家中只有妇人和几个孩子。大家都很惊讶,不知道为什么大火不烧他家。

原来,当顾出差到江南的时候,泊舟在苏州河边。黄昏时,看见一个少妇沿河哭泣。顾问她为什么哭,她说:“我丈夫因为无法交纳价值五十金的粮食,被官府关在牢房里拷问追逼,命在旦夕。我不忍心看见丈夫先死,所以到这里来寻短见。”顾马上从口袋中取出五十金交付给她。少妇拜谢而去。顾办完公事后又经过这里,偶然间到酒店饮酒,酒店对面就是这个少妇的家,少妇看见顾,告诉自己的丈夫。夫妻俩邀请他到家中,置酒款待,留他住宿,少妇的丈夫对少妇说:“救命之恩无以报,你今晚就陪他睡觉来报答他。”到了半夜,少妇来到顾的房间,顾毅然拒绝,起身披上衣服,回到自己的船中。

顾回到家中,慰问的人接踵而至,纷纷询问他有什么回天的功德。顾茫然不知。经大家一再追问他,才说出了前几天发生的那件事情。大家屈指一算,与起火的时间正好一致。

人发自内心的善念善行,就能得到上天的护佑。顾远在江南,其善行就能得到全家免于火灾而平安的福报。

--摘编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洪伟成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后来,曹彬带兵攻打蜀地,在占领遂宁时,他部下的将士都主张要屠杀城中百姓......
  • (shown)古语云“祸福无门,惟人自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细思其言,颇含人生经典哲理。
  • (shown)朋友看到他一个人在庙里的庭院里转圈圈,还点头哈腰,嘴里不停的说着“饶命”的话.....
  • 我们现在就以历史为鉴,看看到底是不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 有一种美德叫拾金不昧,从古至今,拾金不昧者皆有福报,或是发家,或是后世子孙发达,或是高中,或是疾病去除。不信,看看清朝梁恭辰所着的《劝戒录》中记述的几个故事。
  • 清朝江苏溧阳县县衙中,有一名掌管刑事诉讼的书吏,姓焦。他为人正直,常常为众人排忧解难,因此为乡人所尊敬。他邻居家的儿子,年龄不到十八岁,但却好勇斗狠,焦某少不得为他调解事端,是故邻家子对他十分感激。
  • 更多证据显现,灵魂真的存在,拥有多世记忆!前世残酷折磨囚犯,泰国医院院长怎样才能还清罪业?《未解之谜》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偿还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阳间法律无法审判,上天也绝不饶过,无论时间长短。有的是当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个发生在清朝的神异故事就在告诉世人:无论何时害了人命都难逃报应的。
  • 古今中外,在剧火的大灾难发生时,谁能让“神出手”得到奇迹福祐呢? 本文这些真人实事给了我们参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善有善报,可能是事后报,也可能是立即就报!报应不爽呀!
  • 清朝撰写《劝戒录》的梁恭辰的父亲曾担任江苏布政使,与苏州江铁君是以诗文相交的朋友。江铁君曾出家为僧,后又还俗,回归儒学,不过他应该还是相信因果报应的。他曾讲了这样几件离奇之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