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论医药

作者:邓正梁(正梁中医诊所院长)
font print 人气: 80
【字号】    
   标签: tags:

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广为民间所传颂。他任左拾遗时,写了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

白居易的〈采地黄者〉如此写道:“麦死春不雨,禾横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在此白居易不是在歌颂地黄的功效,而是与他另一个作品〈卖炭翁〉一样,把采挖地黄过程中的艰辛痛苦,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诗中说:“春天不下雨,旱死了麦子,去年冬霜早,损伤了麦苗,年底没吃的,野地里采挖地黄,采了有何用?拿去换口粮。天亮荷锄去,采挖到天黑,筐子没装满,拿到富贵家,予白胖子弟,讨好人家说,买下地黄吧!拿来喂肥马,毛色光泽亮,映照到地上。我别无他求,换马吃剩粮,解全家饥饿。”白居易写得曲折动人、情景交融、感人肺腑,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对大众的同情。

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坐禅修心,写下了〈罢药〉一诗,为了去自己的执着心,连生病时都不想吃药:“自学坐禅休服药,从他时复病沉沉。此身不要全强健,强健多生人我心。”藉由一点病躯提醒自己,生老病死的痛苦,从而希冀能够更加勇猛精进,修行更上一层。

〈寻王道士药堂因有题赠〉:“行行觅路缘松峤,步步寻花到杏坛。白石先生小有洞,黄芽姹女大还丹。常悲东郭千家塚,欲乞西山五色丸。但恐长生须有籍,仙台试为检名看。”杏坛为道家修炼处或道观,白居易走着走着来到了道家修炼之地。他也想长生永住啊!或吃了西山五色丸就可容颜年少了!但是这还是要看神仙簿子里有没有他的名字啊!

白居易续写到〈寻郭道士不遇〉:“郡中乞假来相访,洞里朝元去不逢。看院只留双白鹤,入门惟见一青松。药炉有火丹应伏,云碓无人水自舂。欲问参同契中事,更期何日得从容。”白居易往访道士,是为了《参同契》中的事情。

《参同契》是一本讲炼丹术的著作,被称为“万古丹经王”,作者是东汉的魏伯阳。书名中“参”为“三”,指周易、黄老、炉火三事,书中用炼丹术语来介绍修炼方法,使得本书非常晦涩难懂。

〈对酒〉:“漫把参同契,难烧伏火砂。有时成白首,无处问黄芽。幻世如泡影,浮生抵眼花。唯将绿醅酒,且替紫河车。”白居易为了修炼,体悟《参同契》头发都白了,浮生若梦,紫河车补身太贵了,喝喝酒就好了。

〈病中五绝句〉中一首:“目昏思寝即安眠,足软妨行便坐禅;身作医王心是药,不劳和扁到门前。”累了就睡,无力就坐禅,自己开药给自己吃,最好的药就是心性的提升,不用古代名医和与扁鹊来,就可以维持健康。

——转载自《新纪元周刊》

责任编辑:王书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古人的眼里,宇宙是生命的宇宙,“道”,既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源,也是善与美之源。道之尊,德之贵,是以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
  • 中国人传统上是注重内在的神,而轻视外在的形的文化。古人先贤,对于许多事物的理解,都达到彻底穷源的程度,可以说是把握了根本。
  • 多人都知道了2002年6月在中国贵州平塘发现藏字石的消息,那么它是怎么一回事呢?二亿七千万年前的大石,怎么会被刻上“中国共产党亡”六个大字呢?又是谁刻上去的呢?这些都是现代人的科学无法解释得了的事情。
  • 三丰,名全一,三丰是他的号,他是一个类似“济公”的传奇人物。《明史》记载他“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书经目不忘,凡吐词发语,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是以“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