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关于中医的记载(中)

font print 人气: 26
【字号】    
   标签: tags: , ,

《旧唐书》许胤宗论著书

《旧唐书》记载:许胤宗是常州义兴人。最初事陈,陈灭亡后入隋,历任尚药奉御。武德年初,累授散骑侍郎。此时关中多发骨蒸病,得此病的人必死,相互传染,诸多医束手无策。而许胤宗每次治疗没有不痊愈,有人对他说:“先生医术如此神异,为何不着书立说以有益后世?”

许胤宗说:“医术就是‘意’,它决定于人的思考,而脉又是极奥妙很难识别,只能心意领会,嘴不能说出来。自古以来的名手与别人不同的唯一差别就在诊脉。先准确切出脉象,然后才能诊断病情用药治病。

如果诊断准确,只须用一味药,就能直接攻克他的病,病立刻就会好。不准确辨别脉象、不了解病因,凭自己主观推测进行诊断,多放几味药。这好比打猎,不知兔子在哪里,出动大批人马,大面积包抄围剿,希望有人能偶然碰上。用这种方法治病,不是太粗疏了吗?脉的奥妙是不能用语言表达,所以不能著书立说。”

这里所记载说明中医的精微,也可以说中医的博大精深,超出一般人的层次。

《旧唐书》孙思邈助圣王

《旧唐书》记载:孙思邈是京兆华原人。……周宣帝时,孙思邈因为王室多变故,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想征孙思邈为国子博士,孙思邈称病不起。他曾对亲近的人说:“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我才协助济世救人。”

等到唐太宗即位,太宗召孙思邈到京师,感叹他容貌气色年轻就对孙思邈说:“很早就知道有道者诚可尊重,得道之人羡门、广成子等,岂虚言哉!”太宗想授爵位给孙思邈,孙思邈坚决推辞不受。显庆四年,唐高宗召见,想拜孙思邈为谏议大夫,又推辞不受。

《旧唐书》又记载:“孙思邈永淳元年去世。遗告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不要杀生。过了一个多月,孙思邈颜貌不改,抬着尸体放入棺材,犹像空衣服一样,当时的人们很惊奇。孙思邈自己注释了《老子》、《庄子》,撰写《千金方》三十卷,流行于当代。又撰写《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及《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

这里的记载也就含有孙思邈尸解的传说。

《宋史》王怀隐编《惠方》

《宋史》记载︰王怀隐是宋州睢阳人。当初为道士,住在京城建隆观,善医诊。……初,宋太宗在藩邸,休闲之日常常留意医术,收藏名方千余首,都有效验。于是下诏令翰林医官院各自将家传经验方以献上,又得了医方万余首,下命怀隐与副使王佑、郑奇、医官陈昭遇参对编类。

每部都以隋太医令巢元方《病源候论》为首,而方药其次,成一百卷。宋太宗亲自写序,赐名曰《太平圣惠方》,并令镂板颁行天下。(待续)

——转载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祸临恶人,吉神佑君子
  • 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出自《论语》的子路篇。鲁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回答:“人们说:‘做国君很难,做臣下也不易。’如果真能知道做国君的艰难,不就近于一言而兴邦了吗?”
  • 忍,是修身处世的“法宝”。孔子曾告诫子路曰:“百行之本,忍之为上。”现在人们也常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忍不是无原则的顺从,也不是懦弱的表现。往往有德有志的人,才能够容人所不能容。
  •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作为神传文化之一的中医也是玄妙精微。特别是其治病的神迹以及名医的事迹在正史中都有记载,而这些正是中医的精华。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赏赐有礼—清代文献中的天子礼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