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博彩平台
缘结小蓝屋

加国勋章得主西玛.霍特铁肩担道义

文:何坚
font print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 , ,

2015年1月23日,加拿大的新闻先驱者、著名记者兼作家、前国会议员、加拿大勋章得主西玛.霍特(Simma Holt)在宁静中安详辞世,享年92岁。霍特的离去,令新闻界陨落一颗巨星,而她不平凡的一生已为加拿大的新闻公正、自由和人权事业,照亮了一片天空。

2015年1月25日星期天,一百多名亲朋好友出席了西玛.霍特(Simma Holt)的葬礼。经过连绵数日的阴雨天气后,太阳驱散了满天的阴霾,在阳光的轻抚下,霍特被送入新西敏的Schara Tzedeck公墓中长眠。

下葬前,霍特的侄女将《环球邮报》和《加拿大国家邮报》两份报纸放在西玛.霍特的棺柩上。“我的阿姨是一名天生的记者,每时每刻——哪怕是在医院病榻上的最后一刻。所以我想,带着周末版的报纸安眠,应该是其心之所愿。”

天生的记者

西玛.霍特1922年3月27日出生于亚省维格维尔镇(Vegreville),1944年于曼尼托巴大学获得英语和心理学双学位后,进入温哥华《太阳报》从事记者、专题记者、专栏作家,开启了她不平凡的30年记者生涯。

霍特曾当选自由党国会议员,并荣获加拿大最高公民荣誉——加拿大勋章,但她一生中最耀眼的成就、同时也是最初的起点,依然是她的本职工作——记者。

在新唐人电视台2009年的专访中,霍特回忆儿时经历说:“小时候我记得有一个叫盖欧.霍顿的人,是个真正的历史学家,是我们镇上报纸《维格维尔观察报》的老板。”“记得小小的我常去他那儿,他桌边放一个盒子,一个橙色方盒子,我会爬上去,看他在那儿用铅字排版,我就站在那里看他。”“我大概是三、四岁或五岁,常会去看他,还会看到从后面印出来的报纸。”

那时的她,心中已埋下从事记者的种子。“每次我做点什么都是头条新闻……维格维尔百年历史,这是我的家乡,这就是刚说的我们镇上的报纸……看看他的报纸,多棒!”

西玛.霍特可说是加拿大历史上第一个成功的女记者。不过,霍特自己对此的解读,出人意料的简单。“我在1944年11月1日开始作记者的,那时还是一个年轻的姑娘。能被雇用的唯一原因是男人们都离家打仗去了,战争还没有结束。”

霍特回顾自己成功的秘诀时说:“我就是喜欢作记者。”“我不在意自己的名字是否上报纸,我并不在意声望如何,我不关心这些。我就是喜欢作记者。”

“我行我素者”为受压迫者发声

西玛.霍特的成功,并非简简单单的喜欢这个工作。她虽不看重声望,但她的付出、她的无畏,却为她赢得无数荣光。

总是走在新闻最前线,西玛.霍特报导过被控谋杀、死刑犯,还从绞刑架下救过三个人的性命。西玛.霍特一直致力于为遭受不公的受压迫者发声。

身为犹太裔的她,虽非虔诚教徒,但深受信仰犹太教的父亲影响,“我父亲是一名伸张正义的勇士……我其实不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但我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的犹太教信仰教导我坚守伦理和道德。”

“我为什么要到死囚的牢房里去拯救人,为什么要去街上关心某个人的诉求呢?……现在你跟人们提到这些,他会说不关我的事。对于我来说,很难相信有些人会如此漠不关心。”

1996年,西玛.霍特因其卓越的工作,入选加拿大新闻名人堂,亦是卑诗省首位入阁新闻名人堂的女记者。

同年(1996年),西玛.霍特因“毕生致力于帮助遭受压迫、不公者”,荣膺加拿大的最高平民荣誉——加拿大勋章(Order of Canada)。

2008年,西玛.霍特出版自传《我行我素者回忆录(Memoirs of a Loose Cannon)》。为正义,为自由,铁肩担道义,我行我素不畏险阻写照她的一生。

缘起小蓝屋 不得不说的故事

新世纪之初,西玛.霍特已步入耄耋之年,但她一直都在为法轮功学员奔走呼吁。提到她与法轮功的不解之缘,就不得不说起小蓝屋的故事。

2006年,因为一起新闻事件,84岁高龄的霍特,来到了温哥华市中心、中领馆前的小蓝屋。

2001年,为声援在辽宁马三家劳教所内遭受迫害的法轮功学员,远在加拿大温哥华的部分法轮功学员,在中共总领馆前发起了每日24小时的和平抗议活动。为符合温市府“展板须有人值守”的规定,也为遮蔽风雨,他们在真相展板旁搭起一个蓝色塑料小板棚,所以大家都叫她“小蓝屋”。

温哥华法轮功学员从2001年至2009年期间,一直在中领馆前用展板与小蓝屋和平抗议中共迫害。

小蓝屋成了温哥华一道最独特的风景。向匆匆而过的车流行人无声诉说着法轮功真相的小蓝屋,同时也成了中共的眼中钉。期间中领馆不断给温哥华市政府施加压力,要求赶走抗议的法轮功学员。2006年,时任市长苏利文以城市附例为由,要求拆除小蓝屋。

听到这则新闻的霍特,不顾84岁高龄,亲身来到温市中领馆前的小蓝屋,声援在此抗议中共迫害的法轮功学员。

年届90高龄的 Simma Holt,专程来到小蓝屋前看望24小时接力抗议的法轮功学员。(大纪元图片)

身为30年资历的资深记者,霍特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刻地认识了法轮功学员反迫害的重要性,并在与法轮功学员的接触中,了解了这是怎样一群善良的人。“他们很忠厚,那么讲道德,很美好。”

霍特盛赞温哥华法轮功学员在中领馆前坚持数年的24小时和平抗议。她说“这是加拿大自由价值的象征”、“他们在引领世界”。

“如果上世纪30年代就有法轮功的话,(二战那场)大屠杀就不会发生。”

前国会议员、加拿大勋章得主西玛.霍特,生前不顾高龄来到集会现场声援法轮功,她说如果二战时有法轮功的话,大屠杀就不会发生了。(大纪元图片)

自此以后,霍特多次来到现场声援法轮功反迫害的活动,并坚持不懈的向加国政要呼吁制止中共对法轮功学员的迫害。

与法轮功学员站在一起

2006年7月,西玛.霍特在法轮功“7‧20”聚会上发言,声援法轮功反迫害。

前加拿大资深国会议员西玛.霍特在2006年法轮功学员“7‧20”聚会上发言,声援法轮功反迫害。(明慧网图片)

当年,84岁的霍特冒雨参加了温哥华法轮功学员在中领馆前举行的烛光悼念——悼念八年来被中共迫害致死的法轮功学员。

霍特说,中共的所作所为,清楚的表明它是地地道道的、世界上最邪的邪教。

直言不讳的霍特指出,本应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媒体、政府、法律、教会这四部分,在法轮功问题上,中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所以迫害才会持续这么长的时间。而国际奥委会把2008奥运主办权给了中共,是继1936年允许希特勒办奥运后,再犯的又一个大错误。

霍特说,法轮功学员坚持不懈的通过各种方式,把迫害真相披露出来,成为终止这场迫害的关键。“这是一场人权战斗,(停止迫害)不光是法轮功赢了,全世界也赢了。法轮功学员现在所做的一切都不只是为他们自己,而是为了全人类有一个没有中共的光明的未来。”

“法轮功学员站在道德的高点,最终一定会成功。”2011年 8月 22日,已届90岁的霍特与社区人士参与声援一亿人三退(编按:退出中共共产党、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游行。

“法轮功在为我们所有人抗争”

霍特在2009年4月法轮功学员纪念“4.25”和平上访十周年的集会上指出:一个组织受迫害,实际上就是对所有人的迫害。她特别谴责温哥华市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打官司,无理拆除法轮功在中领馆前的抗议点。

2009年7月,部分温哥华法轮功学员在市中心艺术馆前举行反迫害十周年集会。时年87岁的霍特再次出席集会,并指出:法轮功学员是世界上最和平的人群,在中国他们被施以酷刑和屠杀,他们健康的器官被活体摘取、盗卖,这是当今世界最应该引起关注的最大的事件。

霍特说,中共对法轮功学员的种族灭绝就如同1936年在德国发生的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屠杀,当时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对希特勒的罪行发声,他们助长了希特勒的贪婪和疯狂。

“法轮功学员是为我们所有的人在抗争,如果他们输了,没有人是安全的。这就是为什么引用这句话:如果在迫害和灭绝发生的时候,没有人敢于站出来讲话,就会造成二战时大屠杀的重演。”

生命不息声不止:制止活摘器官

听闻霍特离世消息,温哥华法轮大法学会发言人张素回忆与霍特的不解之缘说:“就在10天前我去医院探望她时,她还说‘我很抱歉错过了集会’、‘当我好点时,我会继续写信呼吁’、‘如果三十年代就有法轮功的话,也就不会有大屠杀的发生了’。”

霍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念兹在兹的,就是呼吁关注、制止中共活摘法轮功学员器官的罪恶。

2012年8月6日,加拿大总理哈珀(Stephen Harper)一行到温哥华参加参议员夏日聚会。张素当时准备前往请哈珀总理和加拿大政府关注中国法轮功学员被活摘器官一事。90岁的霍特知道后,不顾高龄和炎炎夏日,坚持要求同张素一起面见哈珀总理。

2012年8月,霍特女士与温哥华法轮功发言人张素女士一起面见哈珀总理,呼吁关注活摘器官。图为西玛.霍特(右一)和总理哈珀(左一)夫妇、法轮功学员张素(左二)的合影。

张素告诉哈珀总理,中国仍在发生的、中共活摘法轮功学员器官的罪恶,哈珀对此表示震惊与关注。总理秘书收下了加拿大资深律师大卫.麦塔斯和加拿大前亚太司司长大卫.乔高两位独立调查员撰写的专著《血腥的活摘器官》。

霍特多次向哈珀介绍法轮功反迫害情况,表达她对中共活摘法轮功学员器官的愤慨,郑重要求哈珀给予更多关注。@

--转自新纪元周刊(第415期2015/02/05)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黄埔英才革命猛将张灵甫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及最后其第七十四军是怎样被中共特务刘斐断送的呢?
  • 《神曲》更重要的精神价值,在于为俗世的芸芸众生指出生命的最终目的,和一条净化之路。诗中但丁以第一人称叙述在公元1300年春天幻游三界的神奇经历,他融合了古代传说、历史、神学、诗歌中所暗示的关于来世的一切,构成了这部空前的著作。
  • 庆祝辛亥百年,美台联手举办难得一见的珍贵史料展,揭开了孙中山革命历程与美国的渊源与秘辛。《孙中山与美国特展》资料与照片,来源自美国国务院、美国国家档案局、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中心及荷马李(Homer Lea,1876~1912)家属等,为台湾难得一见之历史文件。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国家理念,开展了孙先生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思想圭臬,进而催生了亚州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 孙大维先生目前旅居美国,1973、1974两年服务于宪兵队,被挑选为“铁卫队”做为总统府正门侍卫。他表示:“能够待在蒋公(早期台湾人对蒋介石的尊称)身边是一种荣耀。”谈到两位蒋前总统,孙先生有很多感触,尤其因为经常接触到经国先生,对他更是充满景仰。他说,经国先生真的是为国为民非常的辛苦。孙大维认为台湾的民主就是他们给中国人留下来最好的礼物。因为西方人和中国人毕竟不同种族,而台湾与中国同文同种,既然在这片土地上,民主能生根发芽,那对岸又岂会没有空间。
  • 米开朗基罗是神的宠儿,他就是为赞美神、儆醒人,恢复人类的正统文化,而被派到人世间来的。
  • 米开朗基罗是神的宠儿,他就是为赞美神、儆醒人,恢复人类的正统文化,而被派到人世间来的。一天清晨,米开朗基罗独自攀登上罗马郊外的一座山的峰巅,顿感心旷神怡、思如泉涌。他回想起圣经《创世纪》,上帝创造天地,“上帝是创造宇宙的最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顿时茅塞顿开:西斯廷教堂穹顶那个位置就是为荣耀神而准备的。
  • (shown)以和平形式带领捷克挣脱共产主义桎梏的自由斗士——哈维尔离世,成为举世焦点。充满人文哲思,独钟戏剧文学,反讽时政、无心权力的文人,却被时代赋予了政治权力并影响全球,哈维尔的传奇一生如同他笔下的荒诞剧一样惊奇连连。
  • “法兰西绘画之父”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年)在他的画作中深蕴天机,这或许得益于他执著的古典精神和浓厚的信仰情怀。此幅〈阿卡迪亚的牧羊人〉(Et in Arcadia ego, Les bergers d'Arcadie)历来为人所称道,她非常类似中国的一首古诗〈春江花月夜〉,因为他们都能将唯美和哲理融于一身,从而享誉千秋。
  • 简.亚当斯(1860年至1935年)与著名的尼古拉.穆雷.巴特勒博士共享了1931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而且,西奥多.罗斯福曾称她为“美国最有用的公民”。但在1935年简.亚当斯寿终正寝前,她从来没有为她的赫尔府内的任何东西感到自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