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小传】李有甫,曾任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师承武术名家陈盛甫、陈济生,是中国少数兼具武术功底、气功与学术理论研究基础者,其为中医和气功领域中的代表性人物。
李有甫出生于河北大厂,60年代初中国大饥荒时期,全村一两百人每天到队里领取一顿稀粥,稀粥清得就跟洗碗水一样。李有甫回忆当年自己因村中麻子会计苛扣粮食,而立下习武志向的往事,少年李有甫喜欢阅读中国历史演义,尤其是《岳飞传》和“杨家将”等故事,让他更下定决心习武。
启蒙老师对基本功要求非常严格,李有甫需每日凌晨5点起床练功,从未间断,不许和不懂武功者交手,也不许打架,启蒙师训勉李有甫要做一名有“武德”的武者。
中文字典对“德”字的解释是:“人类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和准则。”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概念中的“德”远远不仅止于此,练武之人,首重其内在修养,而非逞凶斗狠。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许慎用了楚庄王的说话——“止戈为武”解释“武”字。据《左传》,楚庄王在邲打败了北方强国晋,因而成就霸业,当时他的臣子进言,要将败军的尸体堆成一个山丘,以显军功。楚庄王反驳此建议,他表示唯有止息纷争,才是真正的武力。
后世虽学者指出《说文》的解释有误,甲古文字中的“止”是象形字,意指“脚趾”,有前进的意思,没有“止息”之意。所以“武”指的是“持戈前进”,意思就是征战。然而,许慎引用“止戈为武”,其实更能反映中国古代人如何看待“武”──最崇高的武力,并非征战,而是停止彼此纷争。
李有甫表示,中国传统道德观念,整体的宇宙观才是所谓的“养生”,“养生”并不仅止于现代人所认识的“保健之道”,中国的养生观可以追溯至华夏民族起源。《庄子‧在宥》记载黄帝问“道”于广成子。
黄帝表示自己想获取天地的灵气,用来帮助五谷生长,用来养育百姓。希望能主宰阴阳,使众多生灵遂心地成长。但广成子回答,黄帝所想问的,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但他想主宰的却是万事万物的残留。
广成子告诉黄帝,他治理的天下,天上云气不等聚集就下起雨,地上草木不等到枯黄就飘落凋零,太阳和月亮的光亮也渐渐地晦暗下来。谗谄的小人心地是那么偏狭和恶劣,这样又怎么能够谈论大道!
黄帝听了广成子这一席话便退了回来,弃置朝政,筑起清心寂智的静室,铺着洁白的茅草,谢绝交往独居三月,再次前往求教。黄帝双膝着地匍匐向前,叩头着地行了礼后问:“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
黄帝这次向广成子询问“修养自身”,广成子回复黄帝,修道最高境界是心中一片空漠,即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什么。凝神静修,肉体自会十分洁净,心神也会非常清爽。真正的养生之道是,放下自己的各种心杂念,顺从大道规律,不使身体劳顿,不使精神分散,自然就可以长生。
李有甫认为,这就是中华文化“养生”观最早的源头之一,探讨如何才能活得长久。现代人常说的“修心养性”,其实也源于此处,广成子告诉黄帝,要注重内心的修养,排除外界干扰,知道过多的俗事会败坏其真性。养生之道将把人引向无穷之门,游于无极的原野,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凡人都将死去,而得道者却会长存于天地之间。
在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顺应自然天地规律,放下自己的欲望,无所求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李有甫表示:“养生,其实就是顺应天地,放下自己。”◇(看下集)
责任编辑: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