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羊”字

作者:李芝毓
font print 人气: 190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5年02月18日讯】

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由东汉时期许慎所着,其中对“羊”字的解释如下:“羊,祥也。像头角足尾之形。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举也。’凡羊之属皆从羊。”现代文的意思是:羊的意思是祥,按照羊角和足尾的形象造字。孔子说,“牛字和羊字,都是根据动物外形概括。”所有与羊相关的字,都采用“羊”字作为构字部件。甲骨文里“羊”的字形是,可以看出像是羊角弯曲的形状。
  
既然“羊”字是象形文字,应该指代山羊、绵羊等动物,为什么“羊”字的意思却是“祥”呢?《说文解字》里“祥”字列于“示”部,原文如下:“祥,福也。从示羊声。一云善。”现代文的意思是:祥的意思是福。“示”是形旁,“羊”是声旁。另一种说法认为,祥的意思是“善”。形旁表示意义来源,所以要探究“祥”与“羊”的关系,首先要弄清楚“示”字的意思。
  
《说文解字》:“示,天垂像,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现代文的意思是:“示”字,表示上天垂示象征,显示吉凶,用来展示给人。从“二”(甲骨文里也作“一”,“一”是指示符号,表示“天”),表示“天”。三条从天垂直而下的竖线,表示太阳、月亮和星辰。观察天象变化,用来发现时局变化。示,表示通过祭祀神灵从而得到上天启示的活动。古人把祭祀天地的活动称为“封禅”,祭天叫做“封”,祭地叫做“禅”。后又发展出修建宗庙,祭祀祖宗的传统。
  
古代祭祀活动使用的牲畜叫做“牺牲”,在行祭之前需要圈养起来,圈养的牢笼叫做“牢”,因而祭祀的牲畜也得名为“牢”。据《本草纲目》记载,“﹝牛﹞《周礼》谓之大牢。牢乃豢畜之室,牛牢大,羊牢小,故皆得牢名。”现代文意思是:《周礼》一书中把牛叫做“大牢”,“牢”是豢养牺牲的地方,养牛的地方比较大,养羊的地方比较小,因此得名“牢”。
  
祭祀的牺牲根据祭祀者等级的高低划分出规格大小。《大戴礼记》记载:“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士之祭,牲特豚,曰馈食。”诸侯祭祀使用牛,叫做“太牢”(“太”的意思同“大”);大夫祭祀使用羊,叫做少牢;士祭祀使用小公牛和猪,叫做“馈食”。

  羊是古代祭祀活动使用的牲畜之一,称为“少牢”。古人通过祭祀天地获得上天启示,通过祭祀祖宗获得庇荫福分,这大概就是“祥”字从“示”的由来。祭祀所用的“三牲”牛、羊、猪,皆与祭祀有关,为什么不用牛和猪而只用羊来表示“福气、吉祥”的意思呢?原因可能跟动物本身的天性有关,羊的性格温顺和善,不像牛一样暴烈,也不像猪一样呆懒,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
  
后来字形分化,“羊”字单指动物,“吉祥”的意思由“祥”字取代,追加“示”旁明确表意,但仍保留了“羊”字作声旁。其实“祥”字里的“羊”应为形声旁,既表音也表义。汉字里以“羊”做部件的字,大多带有吉祥、美好、温顺、安宁的意思,以下仅举几例。

甲骨文“善”字写作图02,由表示吉祥的“羊”和双“目”(眼睛)组成,表示眼神慈祥温和,取义“慈眉善目”;《说文解字》中认为“善”字从双“言”、从“羊”,取义吉祥。
  
“善”字不仅有表示善良、完好、擅长等意思,还是一个罕有姓氏。传说中的该姓始祖是远古尧舜时代的得道之人——善卷。据《庄子》和《吕氏春秋》记载,善卷居住枉人山(今常德德山)。尧帝南巡北归时途经此地,以面向北方而问的大礼求教于善卷。随行之人不解:“尧是天子,善卷是平民,为什么这样过分的礼遇他呢?”尧帝解释说:“因为善卷是得道的人。对于得道的人,不可傲视。我的德行智慧不及善卷,所以向他行弟子拜师的大礼。”从此,善卷以“帝者师”的美称名闻天下。
  
舜继位后,听到许多关于“帝者师”善卷的故事,于是南巡的途中专程到枉人山拜会善卷。交谈之后舜对善卷由衷佩服,要将天下禅让于他。善卷力辞说:“我立身于宇宙之中,冬天穿着皮衣御寒,夏天穿着精细葛布能够防暑。春天耕耘播种,身体能够劳动;秋天获得丰收,粮食足够一年的食用。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优哉游哉,怡然自得。我哪里会去想承担治理天下的大任呀!哎呀,您真是太不理解我了!”说罢,为避免舜帝的再三恳请,善卷就躲进深山之中去了。

《说文解字》:“己之威仪也。从我、羊。”从意思来看,当时的“义”字指的是威仪、仪表的“仪”,威仪表示一种美好的仪态。现在对于“义”字的理解多见于正义、合乎道德等意思。“义”也是儒家文化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中列第二位。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这一对家庭伦理概念,《论语 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却喜欢冒犯尊上,这是非常罕见的。“孝”指的是子女对父母的敬爱;“悌”指的是兄弟姐妹之间的亲爱。家庭伦理中的“孝”引申出大臣对君主的“忠”;“悌”则引申出朋友之间的“义”。著名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和“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等讲述的都是义薄云天的历史故事,流芳千古,家喻户晓。

《说文解字》:“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美”的意思是味美爽口。用“大”和“羊”会意,羊大为美。羊是“六畜”(《尔雅》:马、牛、羊、猪、狗、鸡)之中是供给膳食的主要家畜。美也和善意思相当。
  
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发展,“美”字又发展出漂亮、美好、完善等意思。成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的典故来自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苏东坡这句诗里的西子即指西施。传说西施经常与女伴们在浦阳江边浣纱,她那倾国倾城的容颜,被水里的鱼儿看到之后,因大为惊艳而沉入江底,因此有“沉鱼”之说。
  
李白《王昭君》后四句:“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传说西汉“昭君出塞”时,王昭君行于大漠途中,嗟叹于自身命运和离乡情愁,弹奏《出塞曲》纾解忧思。天边飞过的大雁听到这幽怨感伤的曲调,不禁肝肠寸断,纷纷掉落在地,“落雁”之名由此而来。
  
《三国演义》里有诗云:“一点樱桃启绛唇,两行碎玉喷阳春。丁香吞吐衡钢剑,要斩奸邪乱国臣。”话说貂蝉为义父分忧而在花园中拜月祈祷,此时清风吹来云朵,遮住皎洁的明月。人们便说:月亮见到绝代佳人貂蝉也要躲起来了,从此便以“闭月”来形容貂蝉之美。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节选自白居易《长恨歌》。传说杨贵妃一次赏花时用手抚摸花朵,不知何故花瓣收缩下垂,像是低下了头。被宫女看见,就说花儿自知不如杨贵妃美丽,都羞得低下了头,这就是“羞花”的典故。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鲜,鱼名。出貉国。从鱼,膻省声。”现代文意思是“鲜”指的是出产自貉国的一种鱼的名字,鱼是形旁,羊是声旁。“鲜”字由鱼名引申出“味道鲜美”的意思。后人认为羊肉和鱼肉同样,都是鲜美的肉类,因此构字部件“羊”也成了既表音又表义的形声旁。
 
都说鱼肉和羊肉最为鲜美,中国民间还真有几道以“鱼”和“羊”为主料的佳肴,徽菜名菜“鱼咬羊”就是其中之一。“鱼咬羊”的传说有很多种,一种说法是孔子周游列国时遇到困境,学生将讨来的一小块羊肉和几条小鱼同煮应急。结果烹饪出的菜肴十分鲜美,于是这道“鱼咬羊”又得名“鲜炖鲜”。
  
另一种说法是清朝徽州的一个农民乘船渡江,不小心把一头羊挤出船舱。沉入江底的羊被鱼儿纷纷抢食,由于吃得过多这些鱼儿一个个晕头转向。附近渔民看到水面上漂着许多鱼,于是下网打捞。回家后剖开鱼肚,发现里面装满了羊肉,觉得很新奇。于是把鱼洗净,封好刀口,连同鱼腹内的羊肉一同烧煮,结果烧出来的鱼味道异常鲜美,当地人就将这道菜取名为“鱼咬羊”。
  
羊,祥也。汉字里以“羊”做部件的字:善、义、美、鲜等都带有吉祥与美好的意思。借着“羊”字吉祥如意的好彩头,也祝愿您过个喜气洋洋、善气迎人的新年! ◇

责任编辑:邓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幽默风趣今人爱,古人也爱。以下是近两千年前的笑话,出于邯郸淳(约132—221,东汉末到三国时代)编辑的《笑林》。古人的笑谈说了些什么?晶莹闪亮的光彩是什么呢?
  • 这是儒家心性修炼之关键处。某种角度讲,这也是孔门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还是布满荆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赏赐有礼—清代文献中的天子礼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