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庆新年 再说年画

font print 人气: 145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15年02月18日讯】陶静慈整理

年画,这在大多数中国人头脑中曾经鲜活的记忆,似乎正与人们渐行渐远。因为灶王爷没有了,祭拜的神仙没有了,节日风俗也没有了,自然年画也就失去了“年”的意义。值此佳节,让我们再次回顾那源自中国人对神的敬仰而创造出的辉煌。
  
旧时,作为年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到腊月,家家户户都会买回数张年画,张贴在门上、屋内的墙上、厅房中甚至粮囤、水缸上。什么样的年画粘贴在哪里也有讲究:已婚子女辈房门要贴“天仙送子”、“连生贵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门爱贴“加官进禄”、“步步莲生”;老年人房门多贴“松鹤延年”、“寿星”;孩子们的居室则为“五子夺魁”、“刘海戏金蟾”;厨房贴“灶王”;粮囤粘“年年有余”……
  
这些年画在人们的门上、墙上呆上一年,至第二年的新年来临再换上一批新的。年画的功用主要是敬神祈福,其次是装点家居。
  
与春联一样,年画也起源于“门神”。 据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的习俗,到宋代演变为木版年画。后来,又渐渐演变为铜版、石版年画,到了民国时,开始出现印刷年画。从内容 上,年画大致可分为:神仙类如门神、灶王爷、铁拐李等;喜庆类有“寿”、“财”、“娃娃”等含意,表现红红火火的气氛;故事类多为历史故事、古典小说、戏剧,这些故事或喜闻乐见,或讽世劝善;再有就是花鸟鳞虫风景类。去年大纪元介绍了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今年我们将向您介绍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三大年画的山东杨家埠木版年画。

粗犷朴实的杨家埠年画

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兴起于明代,全以手工操作并用传统方式制作。清代时,杨家埠年画达到了鼎盛时期,那里一度出现“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盛况。其中最大的东大顺画店拥有画版300多套,年制画百万余张。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刚入秋季,各路画商就已云集杨家埠,每年前来选购画作的商人达5000多人。
  
杨家埠年画重喜庆、浓彩、实用,多反映理想、风俗和日常生活;构图完整匀称,大胆夸张;人物造型粗犷朴实;动态变化生动夸张;线条简练流畅。符合农民习惯用直接的观感欣赏画面的要求,忌讳画面中一只眼的侧面人物,对层次多、人物多的大场面,还要数一数多少个人、多少只手、多少条腿,千万不能缺了胳膊少了腿,宁可放弃合理性,也要服从吉利的象征与欢乐的气氛。年画它具有浓厚的民间风味、乡土气息和节日氛围。
  
从内容上分,杨家埠年画主要有6大类:菩萨、玉皇、灶王、门神、寿星等敬神招福避邪类;新年、结婚、农忙等风俗类;年年发财、金鱼(玉)满堂等大吉大利类;三顾茅庐、西游记、八仙过海、八骏图(源于周穆王驾八骏进见王母的故事)等传说典故类;打拳卖艺、升官图等娱乐讽刺类;三阳开泰、开市大鸡(吉)、四季花鸟等瑞兽祥禽花卉风景类。形式上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主要有大门画、房门画、福字灯、美人条、站童、爬童、月光等。
  
杨家埠年画的制作过程主要分为:绘画、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极为精细准确。制作工艺也很独特,画师首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在朽稿基础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线稿,反贴在刨平的梨木板或棠木板上以供雕版,之后再雕出线版与不同颜色的色版。经过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工序,手工印刷。待印出之后,还要经过手工补上各种颜色进一步描绘,才能使年画显得更加自然生动。最后经修版与装裱之后就可以出售了。

明时门神清时盛 中共建政渐凋零

明代时,杨家埠年画绘刻工丽缜密、古朴雅拙。开始时以刻印神像年画为主,如《灶王》、《门神》、《菩萨》、《玉皇》等,到清代前期,由于绘刻技术更加精熟,产生了如《张仙射狗》、《年年有鱼》、《刘海戏金蟾》、《博古四条屏》等绘刻稳健,具有节奏感的大量优秀作品。至清代乾隆及之后的一个半世纪里,木版年画已到了鼎盛时期,杨家埠年画已成为全国三大画市之一,年画的题材空前扩大,祈福迎祥、消灾除祸的神像画更加齐全完备。此时年画的形式也开始分大门画、屋门画、炕头画等类别。至清末,因受到制作精细的杨柳青画的刺激,杨家埠年画的题材又大为扩展,增加了诸如《打樱桃》、《空城计》、《打渔杀家》等戏曲、公案小说类,以及像《鹿鹤同春》、《榴开百子》、《五福捧寿》等吉庆祈福题材的大量画作。
  
至清末民初,杨家埠最大的东大顺画店鼓励画师们突破杨家埠年画的陈规,吸收其它绘画的特点,新绘画样,如《四季花鸟》、《八仙条屏》等,线条顿挫有致,画面生动活泼。他们还吸收了国画的水墨情趣,用单一的墨色,分为几层次印刷,印刷成“墨货”,如古朴典雅《山水四条屏》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至中共建政后,年画的大部分内容都成了“四旧”,“样板戏”和“革命”内容的印刷年画占据了家家户户的大门与墙壁。传统的木版年画开始凋零,杨家埠年画也没有免于此难。直至本世纪,传统的木版年画又突然成为收藏家的“新宠”,但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年画的辉煌已无法再与昔日相比。◇

.责任编辑:邓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记者钟元台湾台北报导)华人新年过年期间张贴年画,最具代表性如秦琼、尉迟恭为主的武门神画。台湾的国立历史博物馆即日起展出河南朱仙镇52件年画作品。中国诸多木版年画流派透过谐音、暗喻、象征等手法,表达了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镇邪驱魔等人类内心向往,同时也蕴含了中国传统忠、孝、礼、义等道德观的文化内涵。
  • 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就是过年时张贴的画。古时人们在中国新年到来前夕,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年画包含对众神及祖先的敬意,祈福避邪的意愿,以及节令叙情欢乐的情怀等文化要素。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 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展出“馆藏民俗版画展”,史博馆表示,因为中国人抱持万物一体、皆有生命的观念,故门有门神、花有花神、灶有灶君、道路土地则有土地公;祂们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故与中国人敬天法祖的宗教观相互结合,为中国人驱邪纳福、 招祥致瑞的祈告对象。
  • 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吉祥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吉祥对于中国人而言,就像水之于鱼,天空之于鸟,空气之于人。《说文》中说:“吉,善也”;“祥,福也”。古往今来,人们都追求吉祥。趋吉避害,人皆有此心。而吉祥符号、吉祥物、吉祥图案就是人类创造出来的藉以传达心声的道具。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更是不能少了吉祥物。下面介绍中国传统年画中的吉祥物。
  • “过年”是怎么来的?很久很久以前,关于“过年”有这样的传说和文献记载,一起来看看怎么驱赶年兽?神荼郁垒怎么驱邪?这些传说和文献记载中有什么共通点吗?
  • 历史上北宋大文豪王安石有一则知名的对联,上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下联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因为这个对联,他成为马员外的女婿,又在科举考试中春风得意,成就“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美谈。对联中提到的“走马灯”,有着悠久的历史,借着花好月圆的中秋佳节,本期“纪载香港”就邀请到生和隆扎作第二代负责人梁金华师傅,详析“走马灯”的历史渊源、特色和手工制作遇到的困难。
  • 位于上环苏杭街,有着百年历史的凉茶老店“源吉林”总店。(刘永康提供)
    一个平日的下午,小弟经过上环苏杭街,看见有百年历史的凉茶老店“源吉林”总店开着,二话不说,走进去见识见识!
  • 一说起端午节的民俗,你的脑海中想到什么呢?应该少不了“粽”吧?印象中,多说粽子起源于纪念、奠祭战国时代楚国的爱国大夫屈原,可是真是这样吗?粽子到底是怎么来的?我们就从“粽”的文字内涵与相关文化民俗来探寻追索吧。
  • 黄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节。除了大家普遍关注的粽子口味,古来还有更被关心的要点,那是什么呢?古人重视养生,协和阴阳,在端午节也不例外。有什么具体作法表现在民俗中呢?
  • 过去重门深锁的上水乡应龙廖公家塾(又名显承堂),有186年的历史,被评为一级历史建筑,今年3月12日修葺完工,举行竣工开光礼仪暨例行春祭,首度开放予公众参观。未来祠堂都会定期开放,公众终于有机会一窥这百年祠堂的真容。廖氏第二十传裔孙、显承堂修葺委员会主席廖崇兴接受本报专访,讲述家族百年往事。原来,在显承堂诞生的背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廖氏族人为早逝才子圆梦的感人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