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抢了女婿的牛?

作者:渝明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300
【字号】    
   标签: tags: ,

隋朝时,张允济在武阳县做县令。当时,武阳旁边的元城县有个人,把一头母牛托给丈母娘家喂养,自己到外地打短工去了。几年以后,那人从外地回来,到丈母娘家去讨牛。只见当年的母牛已经生下了好几头小牛,大牛、小牛都养得肥圆滚壮,煞是可爱。

可是女婿一开口讨牛,丈母娘却翻脸不认人,硬说根本没有这回事,她家里这些牛都是老母牛生的,老母牛是她自己花钱买的。

那人急了,就到元城县令去告状。这个县令是个糊涂官,升堂一问,见原告拿不出真凭实据,就把他训斥一顿,再也不肯管了。

那人又气又急,只好跑到武阳县向县令张允济诉苦。张允济说:“你们元城县也有县令,各人管各人的事,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那人只是哭,跪在地上一个劲地叩头,说自己明明丢了一头牛,如今反而被别人咬了一口,变成诬告,今后怎么做人呢?越说越哭得厉害,非要堂上的清官大老爷替他作主,把案子审清不可。

(国立故宫博物院)

张允济叹了口气,就答应试试看。于是吩咐差役把那人捆绑起来,用一块布蒙住他的脸,然后押着他一起到元城县他丈母娘家去,板着脸对她丈母娘说:“我们武阳县抓到一个偷牛贼,他说偷的牛都载到你家,现在来搜查赃物。”

那个丈母娘一吓,连忙分辩说:“冤枉呀!这是我女婿托我喂养的牛,我可不知道什么赃物不赃物呀!”

“如若确是赃物,查出来怎么办?”

“那就罪加一等!”

张允济这才让手下把她女婿头上的布拿掉,对她说:“好哇!你女婿就在这里,你就把牛还给他吧!”丈母娘只好跪下叩头,承认自己企图吞占女婿财产的罪行。

元城县令听说了这件事,觉得十分惭愧。@*

资料来源:《新唐书.张允济传》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人汪道鼎述说:许玉年先生,是我的伯母舅。他学问渊博,能诗会画,性格耿直无城府,急人之难唯恐不及,尤其爱才,见别人有一点长处赞不绝口。
  • 于仲文在少年时代,有一天,村上有任家和杜家都丢失了一头牛。两家都倾巢出动分头寻找,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
  • 明朝万历年间,永平县有位孝子为人做工......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赏赐有礼—清代文献中的天子礼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