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茶俗

“三道茶”喻人生 一苦二甘三回味

作者︰任采真
font print 人气: 2164
【字号】    
   标签: tags: , , ,

人说品好茶,一苦、二甘、三回味。好茶、好品味,讲究身心三回味,一品舌根甘冽,满口生津;二品甘醇沁齿颊,尽日留香;三品滋味漫喉底,甘爽尽出,气脉畅通,腑脏滋润,神怡心旷。

在云南白族有“三道茶”敬茶礼俗,用各具不同滋味的三道茶敬客,道道地地让人“三回味”。在喝“三道茶”的同时,也讲究品味人生的道理。

“三道茶”白族风情茶艺文化

在云南大理一带白族“三道茶”的茶礼茶俗,大约产生于西元八世纪南诏[1]时期,当时是宫廷茶点,后来逐渐传入寻常百姓家。

白族人“三道茶”的饮茶习俗,伴随着族人重要的人生阶段的开展。每逢年节、生日寿诞、婚嫁喜日、拜师学艺、立业等等重要的喜庆日子,长辈以三道茶祝愿晚辈顺利、平安、美满。平时,在亲朋宾客来访之际,好客的白族人也会制作三道茶。“三道茶”独到的茶艺,表现白族人的睿智,也展现待客的诚挚高雅礼俗。这种礼俗随着饮茶习尚越来越广,就渐渐形成具有白族风情的茶艺文化了。

“三道茶” 喻人生的三层境

“三道茶”,茶敬三道,三道茶各有不同的茶味、茶韵:“一苦、二甜、三回味”;三种茶的韵味寓寄人生的三层境界,传达三层境界的哲理。

第一道是“清苦之茶”:意喻人生当从吃苦起头,“要立业,就要先吃苦”,创业维艰苦打底。吃“苦”就是功夫,不怕吃苦去闯出一片天。

第二道是“甜蜜之茶”:意喻人生“苦尽甘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春花扑鼻香!有了苦味在前,后续享到的甜蜜更是加倍美好。

第三道乃“回味茶”:意喻五味交集的人生留待人反复“回味”。“回味茶”里有五种味道,五味共一汤,好像真实的人生“五味杂陈”,回味人生来时路,莫忘人生旅途中的种种教训。

“三道茶”,多种茶味,先苦后甜又带五味,让人随时从品茶中时时撷取人生之旅的智慧,记取人生哲理。“三道茶”的一席茶中,用茶带领人省思人生,寓意深远。

“三道茶” 茶艺茶道 讲究三道

“三道茶”讲究沏茶的茶艺和敬茶、品茶的茶道。第一道茶,先将水烧开,一边将一只小砂罐用文火烘烤。把茶罐烤热后,随即取出适量的茶叶放入罐内,接着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均匀受热,待到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稍稍等一下,主人将沸腾的茶水注入茶盅,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

这第一道茶经过烘烤、煮沸而成,因此,色如琥珀,焦香扑鼻,入口滋味苦涩,通常主人只献半杯,客人则要一饮而尽。

敬过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烘茶、煮茶。同时,在茶盅中放入少许红糖、乳扇*等配料。煮好的茶汤注入盅内约取八分满。这样沏成的第二道茶,甜中带乳香,甘甜醇香,非常适口。就像是一种奶茶。

第三道茶的煮法相同,放入茶盅的配料则不同,种类也多了起来。一般在茶盅内放入适量的蜂蜜、少许炒米花、几粒花椒、一撮核桃仁、姜和桂皮等,然后注入七分茶汤。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边晃边饮。晃动茶盅,使茶汤和茶料均匀混合。

这杯茶,喝起来有甜味、香味、苦味带着微麻、微辣之味,滋味无穷,令人回味。客人饮用这道茶时趁热饮下,口中“呼呼”作响,主、客相融,人与茶也“香”融。中国古人讲究:茶斟七分满表诚敬,留得三分余味长。一席茶,诚敬加上回味,十全十美!饮三道茶,人生哲理伴着饮茶趣味,欢畅淋漓!

清代大才子袁枚对品茶有独到之“敬”,他说:“品茶应含英咀华,并徐徐体贴之。”试一试,用诚心和敏觉“体贴”三道茶吧!

品茶,九清八旺七敬茶,泉冽茶香。

人生,一苦二甘三回味,德馨味厚。

从品茶说人生!三道茶,一苦二甘三回味,蕴味无尽;茶水里,碗转苦甜合五味,吃苦励志!蕴味深长!@*

注释:

1.南诏(738年~902年),是八世纪时兴起的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古国。白族“三道茶”茶俗,见《茶之趣》,彭国梁主编,2003年版。
2.乳扇主产于大理州洱源县的奶制品,颜色呈乳白或乳黄,形状如菱角状竹扇。在云南大理是很受欢迎的食品。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间四月天,清新雅逸,恰合茶天然的特性。饮茶除了得到感官的享受之外,还能让我们静心、宁神,有助于去除杂念,以茶悟道,提升生活与生命的境界。不论你平日喝不喝茶,别错过四月天与茶约会的好时机!俗语说“一两黄金一两茶”“一两明前一两金”,其实,爱好四月天的好茶不一定要花大金,本文要从文化的视野出发,讲讲四月天的茶知识,顺及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茶。
  • 宝塔伴茶诗,唐诗一经典,!中唐隐士陆羽开启了中华茶道,他透过实地调查研究写下《茶经》,系统地介绍了茶道,包括怎么造茶、煮茶、饮茶,怎么运用茶具、茶器,也介绍了茶史、古人茶事、哪里有好茶等等。陆羽《茶经》把药用之茶转入饮用之茶的文化,在中唐,茶道的艺术就蓬勃发展了。本文要介绍的这首元稹的宝塔诗《茶‧一言至七言诗》贴切地反映了唐代茶道的精致内涵与精神境界以及茶道中的友谊。
  • “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在水边隐居的高人,经常亲近自然,日常活动都能保持心态纯净。徐明义画集8—世外(彩墨)局部(徐明义 提供)
    谁是古今“茶神”“茶圣”呢?爱好茶道之人都会想起陆羽(字鸿渐、季疵,公元733年-804年)。在千年前,陆羽的足迹踏遍中国种茶名山和名泉,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成了《茶经》传世,开导后人茶文化的风尚流传至今,并使得中华茶道成了世界茶文化的经典。陆羽对茶的研究为何能脱颖而出留下千古的功业呢?陆羽是怎样和茶结缘的呢?冥冥中好像上天已经为茶神安排了他不同凡响的一生。一起来探索陆羽的生命之《歌》!
  • 茶是中国人的传统饮品,上古时代神农氏便使用茶来解毒。到了唐代,茶圣陆羽写成《茶经》,将茶道文化推向成熟。或许是茶本身苦口却香醇的味道天然就具备着哲思与禅机,茶与文人士大夫的关系尤为密切,故而在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雅号。
  • 昔日经过香港街头,远远看到店铺门口摆着的铜壸与铜鼎,就知道这是一间凉茶铺。时代变迁,铜壸变成了不锈钢容器,老一辈对的器皿讲究也渐渐被后人遗忘。昔日没有电子设备加热,铜鼎就是当年重要的龟苓膏保温器皿。如今标榜“清热解毒”的龟苓膏,最初引入香港时并非如此。所谓的“凉茶”其实并不“凉”?今期文化专题“凉茶趣谈”继续由香港史学会总监邓家宙博士分享他的研究心得。
  • 六大传统茶叶有哪些,以及如何正确泡制它们?通过了解茶叶和泡茶的艺术,你可以发现这六种茶叶背后都有各自的魅力,并品味这些已流传数世纪的滋味。
  • 茶道之美、茶道之境都可以在泡茶、奉茶、品茗之间求得的,除了人、茶、器外,无需茶席的布置、无需服饰的搭配、无需佐以什么音乐。茶的冲泡与供奉已表现了看得到的美感与境界,茶的品饮已表现了看不到的香、味与茶性的美感与境界。
  • 茶人除了要具备茶学的基本功底,对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宗教、哲学诸方面都要有一定的修养,尤其是抽象艺术,这样才能融合泡茶、奉茶、喝茶、品茗环境成一件新的艺术作品,并从中创作出让自己与参与者都能享用的茶汤境界与茶道氛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