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9月8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张建中新竹8日电)食用油掺假事件频传,食研所研究员陈丽婷认为,厂商应强化自身供应链资讯及连结能力,并与消费者沟通,正视产业链成本及价格合理性,才能有助降低掺假事件发生频率。
内政部警政署刑事局南部打击犯罪中心查获不肖业者以回收馊水油等废油,混杂制成食用油贩售,国内外多家食品大厂及老店身陷风暴中。
馊水油事件再度重创消费者信心,也造成企业经营危机,财团法人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陈陆宏表示,这种道德犯罪不易防范。
陈陆宏说,尽管有严刑峻法也无法完全杜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如贩毒最重可处死刑,毒品还是存在。
陈丽婷也认为,食品掺假事件难以杜绝,不过,欧盟在2013年爆发马肉混充牛肉掺假事件后的因应策略与作为,仍可作为国内各界参考与借镜,以降低掺假事件发生频率。
陈丽婷分析指出,产业供应链关系多元复杂及产品法规重视安全甚于标示,是食品掺假发生的可能原因;消费经济环境不佳,成本及价格竞争激烈,更大幅提高食品掺假发生的可能性。
为防范食品掺假事件发生,陈丽婷说,欧盟将要求明确标示食品产地,标示需具易读性、多种语言,最小字体限1.2公厘,并成立食品诈欺专案小组,负责整合各会员国的沟通与行动,加强相关调查行动。
另外,欧盟还规划建立食品诈欺网路平台,期加速各会员国意见沟通、交换资讯,同时进行预警。
针对专家分析指出,食品诈欺与政府抽验频率与件数有关,陈丽婷表示,欧盟为此还计划透过各会员国间合作,强化实验室检验分析能力,并增强政府管控力道,规划将食品诈欺事件纳入司法程序,以刑事案件惩戒。
至于业者如何自保,陈丽婷说,全产业链的管理及全球资讯系统的连结,是防堵掺假的必要作为;厂商应强化自身供应链资讯及连结能力。
陈丽婷同时表示,通路及消费者的价格压力也是造成食品掺假的重要因素,业者应与消费者沟通,正视产业链成本及价格的合理性,才能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陈丽婷说,个别厂商或许可自行因应,不过,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减少食品诈欺事件发生,促进整体产业提升,重振消费者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