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台史博馆推张大千辞世30周年纪念展

钟元台湾台北
font print 人气: 101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14年09月05日讯】(大纪元记者钟元台湾台北报导)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即日起至11月23日止推出张大千辞世30周年纪念展,藉由完整呈现张大千的早、中、晚期不同阶段绘画风貌,带领观众了解中国书画的博大精深。

张大千(1899-1983)

中国近现代艺坛中,张大千无疑是最受瞩目与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张大千的绘画艺术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年师习明清以降的文人水墨画风,作品清新俊逸;中年时期赴敦煌临摹高古壁画,一变而趋精丽雄浑之风;晚年发展泼墨泼彩风格,开拓了现代水墨的新境界。

张大千《青绿泼墨山水》83.5*42.6cm 1965。(历史博物馆)

张大千《圣盖丹罗斜照》45.1*37.5cm 1965。(历史博物馆)

张大千《临摹盛唐南无不等观音菩萨》124.2*66.8cm 1941-1943 (四川博物院藏)。(历史博物馆)

张大千独特的魅力除了来自于其全才的书画艺术之外,也来自于其多采多姿的生活艺术。他个性热情,极重义气,交游广阔,不乏切磋艺事与相互砥砺的挚友至交。除了是位创作者,张大千更是个收藏家,曾为搜购宝墨,不惜投下巨资,而所拥有的历代书画名迹,大大地提高了他的鉴赏力并滋养了他的画艺。

[[3]]

张大千《临摹盛唐伎乐天-右》171.3*64.2cm 1941-1943 (四川博物院藏)。(历史博物馆)

张大千《水月观音》140.8*144.5 1941-1943 (四川博物院藏)。(历史博物馆)

张大千《二叟赏梅图》131.5*47cm 1930年代 (吉林省博物院藏)。(历史博物馆)

张大千热爱旅游,足迹遍及世界各洲,对其见识的增广与心胸的开拓,多所助益。他一生居住过许多名园,也打造过数个理想居所,为大千自己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另外,他也讲究美食,认为若连这种感官品味能力都不具备,如何能有敏锐度极高的艺术欣赏与创作能力。张大千丰富的生活与其画艺同样吸引人,因此无论生前或身后总拥有一批“大千迷”。

张大千《望坡岩图》66*32.5 1944 (吉林省博物院藏)。(历史博物馆)

张大千《双雀图》95.9*31.8 1942 (四川博物院藏)。(历史博物馆)

张大千《拟老莲归去来图》118.5*64.5 1945 (吉林省博物院藏)。(历史博物馆)

2013年适逢张大千辞世三十周年,史博馆推出张大千辞世三十周年纪念展,除了展出历史博物馆的收藏外,还展出吉林省博物院与四川博物院三馆所藏的张大千绘画精品共105组件。史博馆表示,不论您是不是“大千迷”,“五百年来一大千”相信是所有艺文爱好者,不容错过的伟大书画家!

张大千《泼墨山水》。(历史博物馆)

张大千《墨荷》148.5*207.6cm 1965。(历史博物馆)

责任编辑:林诗远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记者钟元台湾台北报导)今年适值国画大师张大千逝世30周年,他于1953年迁居至巴西,购地苦心经营心中理想的庭园—八德园。但由于巴西政府征收八德园所在兴建水库,且巴西决定承认中共政权,让原盼寻找一块干净土地安身的张大千初衷幻灭,而且他也想好好医治眼疾,故于1969年移居美国旧金山续住,八德园也就从此颓圮,直到1989年沦入水库底下。
  • 新书“张大千的后半生”今天发表,作者黄天才表示,他是新闻记者,所以不会谈张大千的美学艺术,他只是在讲故事,为张大千艰苦奋斗的过程及成就,留下真实纪录。
  • 张大千逝世30周年之际,前中央通讯社社长黄天才出版新书《张大千的后半生》,已届90高龄的黄天才,曾在1998年撰写《五百年来一大千》,当时在业界得到极大的回响。
  • 台北市文献委员会每年举办的“史迹大会师”活动,今年规划包括“走访名人故居”等5条史迹导览路线,3日上午在台北市文化局长刘维公击鼓誓师后,参加的430名民众兵分五路,在文献会志工的带领下,正式开拔走访台北城,认识台北市的历史与古迹。
  • (大纪元记者钟元台湾台北报导)回顾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素称“江右”的江西地区无疑具有关键性的地位。国立历史博物馆为使社会大众一睹江西文化的瑰丽风貌,特别举办“铜与瓷的交辉-江西文物精品展”,展出近120组件作品,分以江西地区存世青铜、陶瓷、金玉器和书画等历史文物精品为例,从文物的视角简述江西灿烂的古代文明,品鉴悠久的江西历史文化。
  • 由辛亥元老、书法大家于右任、吴稚晖、丁福保等人,于民国13年(1924年)在上海创立的粥会,今年成立90周年。一锅热粥,四碟小菜,便是粥会的开始。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将散存于国史馆、国民党党史馆、粥会总会馆的前贤书画、书札、摄影、与册页规划,特别举办“粥会九十年--粥贤书画展”,藉以回顾的起伏变化和吃粥的雅文化。
  • 古代的风景画或人物画中有建筑物的构图,依赖界尺将建筑物的飞檐、楼阁、楹椽等画得唯肖唯妙,这种有直线的画,称为“界画”。
  • 在台湾近代诗书画艺坛,黄水文一生低调,作无形之画--诗,画有形之诗--画,在诗书画中自得其乐。他的画作存留甚少,但在精不在多,得到典藏,也曾作为邮票之画发行;他的诗句得到故乡诸罗山水共鸣,常被桃城(嘉义)后人选来吟唱;他的书法以隐名的姿态留存于嘉义市中山公园尊师亭。综观其人一生平凡中有不凡。
  • 夜曲Nocturne这个名词来源于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钢琴演奏的一种浪漫情怀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声乐曲或是器乐曲),以及多乐章组曲的“嬉游曲”(divertimento,器乐曲)是相同的风格,都是适合夜晚以及户外演奏的曲风。
  • 台湾美术界在1950后期到1970前期爆发传统国画与本土胶彩画路线之争,黄水文不愿卷入争议, 从1960年至1980年二十年间退出省美展,因此在全台逐渐失去知名度。在1960年至1970年的十年间,他开始将水墨融入胶彩画中。他的书迹留在嘉义公园尊师亭上依然可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