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娱乐城 论坛- 线上博彩全攻略

汉字正义(14)︰百年汉字改革简史(4)

汉字拼音化之拉丁化新文字
作者:子正
font print 人气: 55
【字号】    
   标签: tags: ,

(四)拉丁化新文字

与“国语罗马字”(简称“国罗”)运动南北相映的是“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简称“北拉”)运动。发起者是1920年代旅苏的中共党员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肖三、王湘宝(刘长胜)等。

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一直延续到1958年大陆公布《汉语拼音方案》为止,历时近30年。

十月革命(1917年)后,苏联改革俄文正词法,于1920年代在全国开展文化扫盲运动,为境内的少数民族语言制定拉丁化新文字拼法。

1921年,旅苏的中共党员瞿秋白(1920年8月赴苏)受此启发,开始研究汉字拉丁化问题,写就了《拉丁化中国字》草稿。1923年1月,瞿回国搞“革命”。

1927年中共“大革命”失败后,瞿再度到苏联(1928年4月,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与在苏学习的中共党员吴玉章、林伯渠、肖三、王湘宝(刘长胜)等继续研究文字改革方案,在苏联汉学家的协助下,于1929年2月写成《中国拉丁化字母方案》(汉文修订稿后改名为《新中国文草案》),10月在莫斯科出版。

1930年8月瞿秋白回国,吴玉章、林伯渠等移居远东海参崴后,列宁格勒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组织的“中文拉丁化委员会”在瞿秋白方案的基础上拟制了一个新文字方案《中国汉字拉丁化的原则和规则》。

1931年5月,苏联各民族新文字中央委员会科学会议主席团审定并批准了这个方案。

1931年9月26日,苏联为推动中国废除汉字改行拉丁化文字,在海参崴(旅苏华侨中)举行了“中国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这个方案,并发表了中苏双方13条共同宣言。(《第一次全国文字改革工作会议文件汇编》,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第68页)

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传到中国,得到文化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并在中共控制下的苏区内广泛推行。

1934年8月,上海成立了“中文拉丁化研究会”,出版介绍拉丁化新文字书籍。接着,北方、南方的一些大城市中也先后成立了拉丁化新文字团体,甚至海外华人中也成立了相应的团体。

1934年至1935年间,鲁迅、茅盾、郭沫若等先后发文支持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1935年12月,“中国新文字研究会”在上海成立。会议草拟了一个《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由文化界名流蔡元培、柳亚子、鲁迅、郭沫若、茅盾等688人签名连署。

“拉丁化新文字”的兴起,标志着“国语罗马字”的衰落。

1937年以后,随着中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在国统区内日渐消歇,而主要在中共控制的苏区内开展。

1938年1月,延安成立了新文字促进会。

1940年初,吴玉章在延安发表了《新文字与新文化运动》。

1940年11月7日,延安成立了新文字协会。

1940年11月22日,延安创办了《SIN WENZI BAO》(新文字报)。

1940年12月25日,延安“边区政府”颁发《关于推行新文字的决定》,正式宣布新文字与汉字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时代日报》副刊《语文周刊》创刊,先后发表了周建人、吕叔湘、郭绍虞、倪海曙等人宣传拼音文字优越性和必要性的文章。

1947年3月2日,支持新文字运动的中国语言学会在上海成立,叶圣陶、陈望道、章锡琛、郭绍虞、周予同、方光焘、魏建功七人任理事,郭沫若、郑振铎、马叙伦三人任监事。

1949年中共在大陆取得政权以后,在吴玉章的建议和主持下,大陆的汉字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949年10月到1952年2月,组织进行拉丁化中文拼音文字方案的研究。

(二)但因拉丁化文字方案一时难以出台,从1953年3月以起,同时进行汉字整理工作,开始着手拟定《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

(三)1956年以后,随着中苏关系的逐步恶化,中共把文字改革的任务调整为: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点阅【汉字正义】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