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克星 一代大儒海耶克
一九三零年代,海耶克坚决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并对通货膨胀政策大力抨击,并于有生之年看到东欧变天、苏联解体、以及中国大陆改走自由经济之路。然而正当自由经济思想重被肯定之际,百年罕见的金融海啸来袭,政府管制又回头。海耶克若知道了恐怕会跳脚不已!
在美国总统奥巴马亲上火线游说、灭火后,医疗改革方案终在参众两院通过。奥巴马在参议院表决后于白宫发表声明指出:“医疗保险改革法案通过参众两院,我们终于可以实现有实质、意义深远的医疗保险改革。我们现在的挑战,是完成这个工作。”
不过,立意良好的全民健保是社会福利,终究是糖衣毒药,跟社会主义如出一辙,看似美好,实则害人,要洞澈其真相,戛戛乎其难也!向一九七四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海耶克(F. A. Hayek)取经,不啻是一条明路。
首位预测美国经济崩溃学者
海耶克于一八九九年五月八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书香家庭。祖父是维也纳大学动物学教授,外祖父是英士布鲁克(Innsbruck)大学法学教授,也是奥国经济学派宗师庞巴卫克(Eugen von Bohm-Bawerk)的莫逆之交。海耶克的父亲是位医学博士,醉心于研究工作且于维也纳大学教授植物学。海耶克的两位弟弟也都在学界有名望。值得一提的是,海耶克的表兄是当代有名的大哲学家维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海耶克分别于一九二一年和一九二三年得到维也纳大学的法学博士和政治学博士。在维也纳大学时,他受到奥国经济学派大师们的影响。
一九二一年取得法学博士后,海耶克曾任奥地利公职,解决战前债务。在这期间,海耶克曾自费前往美国研读货币政策。返回维也纳后,海耶克与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在一九二七年开创奥地利景气循环研究所,而海耶克就在那成为首位预测美国经济崩溃的学者。
坚持自由使一贯道理获印证
海耶克在一九三零年代埋首研究经济学,成就极高,于一九四三年获选为英国学院院士(Fellow of British Academy),但其光芒却被凯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盖住,加上他在一九四四年写了《到奴役之路》这本得罪人的书,使他学术生涯更为孤寂。直至一九七零年代停滞性膨胀(stagflation)出现,海耶克的理论才受到重视。而一九七四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他后,才逐渐恢复名望。一九八零年后共产世界纷纷解体更印证了他的先知。
一九八四年六月,在海耶克刚过完八十五岁生日时,英国女王颁给他Companion of Honour(简称CH)勋衔,这项荣誉在等级上较爵士(Sir)还高一层,得此殊荣者准与王室坐而论道。海耶克是因对自由经济学有特殊的服务与贡献而得此殊荣。海耶克于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三日病逝于德国佛莱堡,享寿九十三岁。在他有生之年,亲眼看到东欧变天、苏联解体、以及中国大陆改走自由经济之路──这正是他的一贯道理终获印证的实例,他可说是能含笑而去了!
海耶克的经济学重要作品是旅居伦敦经济学院时完成的,一九三零年代是经济大恐慌时代,是凯因斯革命出现之时。当时海耶克与凯因斯针锋相对,因他坚决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并大力抨击通货膨胀政策。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二九年间,鉴于一九二七年之前繁荣期,因美国一般物价自然地下跌致景气趋缓,美国政府使用了扩张货币(easy-money)政策延长繁荣期间,点燃了过度投资,且将繁荣延长了两年。当不景气开始出现时,政府因不再用人造经济政策维持消费而无法支持生产,出现了一次相对自然而平稳的不景气,终于演变成历史上永难忘怀的“大萧条”。
一九三一至一九四一年间,海耶克致力于经济课题,发展出一套一般性的道理:不合理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会误导投资者,使他们被人造的需求迷惑,造成经济体系严重扭曲,资本和资源集中于低生产力之处。这一段期间的酝酿也终于造成海耶克与凯因斯五十年的论战。
海耶克与凯因斯之间的争论
先是海耶克在一九三一年八月和一九三二年二月于《经济期刊》(Economica)上批评凯因斯在一九三零年出版的《论货币》(Treatise on Money)。凯因斯则攻击海耶克的《价格与生产》,却接着表示已将《论货币》的体系修改了。
但一九三六年凯因斯出版其钜着《一般理论》时,海耶克并未有所反应,因他发现该书内容模糊、华丽而庸俗,在有首次论战的经验下,他觉得凯因斯会再次修改自己的看法。没想到就由此错误的预期,竟使凯因斯的“把操纵经济大权由上帝手中夺回”、认为政府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工具可精密调节经济体系、进而经济衰退将消失的说法风行全球。风光局面直到一九七零年代早期“停滞性膨胀”出现才受质疑。
在这近四十年里,海耶克的学说受到极度轻忽,情况与凯因斯的完全不同。又海耶克在一九四一年写作《资本的纯正理论 》(The Pure Theory of Capital)后就没专心致力于经济理论的事务,使凯因斯的理论更加扩展。后来,海耶克因没有及时严厉批判《一般理论》而感到后悔。
一九四零年代中期,海耶克的研究焦点跳出纯经济理论,转而探讨政治秩序和经济组织间的关系。此时的代表作,是那本一九四四年出版且脍炙人口的《到奴役之路》和一九四八年出版的论文集《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Indiv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到奴役之路》这本被译成十多国文字的畅销书实,旨在剖示任何形式的政经计划,都会危害社会中个人的经济自由,而没有经济自由便无政治自由,计划经济无可避免会带来贫困和专制政府。当时社会主义得到许多西方知识分子喝采,且苏联打败纳粹德国而经济欣欣向荣,这一本书成为当代“毒草”,海耶克成为众矢之的毋宁当然。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不少知识分子在政府计划部门工作,《到奴役之路》无情地打击了这群既得利益者,于是经济学界排斥海耶克,特别是英国知识分子视其为“异端”。海耶克对此其实有先见之明,因该书序言有“本书肯定会得罪一些我极希望与他们保持友好关系的朋友……不过,写这本书是我的责任,在责任面前,我不应退缩。”
真相渐明与迟来的肯定
《到奴役之路》使海耶克的学术地位跌落至谷底,但正足以彰显该书的成功。捷克的私有化部长杰日克(T. Jezek)言:“假如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家,要挑出一本不惜任何代价都要收起来、严厉禁止阅读的书,而任何散播和讲述这书内容的人,将受到最严厉的处分,那么他们一定会挑《到奴役之路》。”此书比欧威尔(G. Orwell)同类型的名书《动物农场》(Animal Farm)和《一九八四》分别早二年、五年问世,可见其先知性。至于《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文集,是重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问题和谬误,并阐明个人主义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
海耶克晚年仍写作甚勤,甚至勤于早年,也许鉴于年轻时未能及时狠批凯因斯的《一般理论》而铸成大错,因而晚年对影响层面更广、更深的社会主义作摊牌式的论辩。他在一九七八年透露正筹备以“社会主义是不是个错误”为题的公开辩论会,向十二位有名望的社会主义思想家挑战,后因故没开战,海耶克乃将准备的资料整理成书出版,这就是一九八八年出版的《不要命的自负》(The Fatal Conceit)。书虽只有一百八十页,却是海耶克对社会主义盖棺论定的“宣言”,指出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唯理主义”、“可控制”的社会秩序等虚妄信念上,并重申市场秩序与文明演进的密切关系。
精神永存的海耶克
海耶克大半辈子是在孤寂中度过,早年受凯因斯学说压抑而备受冷落。而在电脑运算计量模型蔚成风尚的一九五零和六零年代,他却以“坐在椅中”的方式思索“人类知识的局限性”之类抽象且深奥的问题,对“人定胜天”的说法抱持怀疑。海耶克崇尚自然法则、自由市场的原则终生不渝,认为任何规定个人行为的法律都难符合人的意愿和理想,因人有个性、偏好与价值标准。在不妨碍他人之情形下,人应受绝对尊重和法律保障,不受他人侵犯。
海耶克以“主观”概念身体力行而甘孤寂人生如饴,且始终“道一以贯之”。他虽已远离尘世,但精神与学说永垂不朽。
而令人感慨的是,正当自由经济思想已获平反、海耶克学说已重被肯定之际,一场被称为百年罕见的“金融海啸”来袭,政府管制又回头,诸种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方案纷纷出炉。人们似乎在走相反的道路,海耶克若知道了恐怕会跳脚不已吧! ◇
--转自新纪元周刊 (第173期201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