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回溯到2012年、三星乡“101年度稻米品质竞赛”颁奖的那一日。
一早,阳光烂漫,一如老农朱聪荣灿烂的笑容。勇夺冠军的他,掩不住兴奋的心情,打扮整齐,在家人陪同下,高高兴兴领奖去。
“第一名啊,你不要明天就涨价咧。”颁奖典礼结束,道贺的民众有人开起玩笑,有人问他得奖的心情。憨厚的朱聪荣一一认真回答:“我不会乱涨价啦。”“得奖真欢喜啦!比娶老婆还要欢喜!”一旁的老婆黄宝珠,也开心地跟着大伙儿笑成一团。
朱聪荣的冠军米身负重任,要代表三星乡参加“全国十大经典好米”选拔。他说:“参加比赛,借此和种米高手交流交流,学习别人的经验。可以取经啦!”
得此殊荣并非偶然。故事得从朱聪荣发想申请自有品牌、自个儿卖米说起。这个想法让他的人生有了转折,不但走出自己的路,也开创三星乡农夫自产自销的先河。
稀饭吃光光 开启卖米路
农夫卖米不稀奇。但在二十几年前,有这种想法的农夫可不多。“别人买我们的稻谷回去碾成米,就挂他们的品牌卖,还有那么高的知名度,可见我们的米很不错。”40岁那年参观中部的碾米厂后,朱聪荣开始思考,有没有可能自己也来个“自产自销”。
或许是机缘未到,卖米的想法在他心中酝酿多年,却一直未能实现。直到十几年前的一天,台北的亲友来玩,早上煮了一大锅稀饭,不多一会儿工夫竟一扫而光。“不然我来卖米好了。”意犹未尽的友人闻言喜出望外:“太好了,那以后我们就买你的米,最好是可以宅配。”友人的建议无疑为朱聪荣打了强心针,他接受花莲农改场的建议,前往拜访花莲自产自销的农民,汲取经验。
全力以赴 放弃建筑当农夫
当时花莲农改场建议农民栽培具有香Q特性、稳定性佳且适应性广的优质米高雄145号。“高雄145号是寿司米,口感果然很Q;米存放久一点品质也不会变很多,与‘越光米’不相上下。但是比较不好种,产量也较少。”试种、评估后,朱聪荣觉得米好吃最重要,产量少一点没关系。他决定除了由农会收购的台粳8号外,要种植高雄145号卖卖看。
卖米路水到渠成。首先得种出比别人家好吃的米。
朱聪荣心里有了打算。本是农家子弟的他,年轻时也跟其他人一样,不甘心只当个农夫。他在建筑界有自己的事业,“以往稻田播种后,‘巡田水’的事就交给我太太。一年有超过半年的时间,我都带着师傅在做建筑。”是时候离开建筑业了,他准备全力以赴当个道地的农夫。
验田土、看稻色 种出好吃的米
除了四处请益丰富知识,朱聪荣说,种出好米的秘诀就是要认真,“为什么农夫每天扛着锄头到处走、到处看,就是在‘巡田水’、‘看稻色’。某个区块的稻谷颜色不一样,就要找出原因,针对问题解决。”他补充说:“其实农作物都一样。就像种菜,菜的颜色偏黄表示缺乏营养,就得施肥补充营养。”
施肥可是一门大学问。“要先了解土质的特性。”他说,农粮署在花莲农改场有一套检验土质的设备,他会不定期送验田土,了解土中的矿物质含量。“每一种土的矿物质含量不同,要针对泥土缺乏的元素,抓好比例去施肥,达到营养均衡。”他再次强调:“就像人一样,要了解自己缺什么营养去补充。”他把种稻当成事业,如孩子般照顾,稻谷也给了他回馈,米的品质越来越好。2008年,他获选三星乡农特产杰出农民水稻组“上将之星”。
家人同心协力 连续得奖
得奖是个莫大鼓励,推动他更加精益求精。然而,18甲的农田对六十几岁的朱聪荣来说,可真够忙的。所幸两个儿子都很乖巧,除了有不错的工作,也把家里的稻田当成是责任的一部分,农忙时,会回家帮忙,隔天一早再赶回公司上班;农闲时,假日也会约好轮流回家,关心父亲“稻米事业”的发展。
在台北电脑公司上班的二儿子朱春钟,除了制作稻作产销履历,也身体力行努力当个业余农夫,表现毫不逊色。除了父亲的经验,他有自己的方法,以施肥为例,他会将肥料逐一过秤并作笔记,认真研究。冬山乡101年度与102年度稻米品质竞赛,他也以高雄145号勇夺冠军,不让父亲专美于前。而大儿子春和则以桃园3号香米获得三星乡102年度冠军。
多次获得冠军对朱聪荣而言,除了成就感,更是一种鞭策。他希望能获选“全国十大经典好米”选拔,“很可惜连着两年,都以一分之差,只进入前二十大,无法打入十大。我想一定还有我不懂的、要更努力的地方。”他特地前往拜访获选前十大的农民,观摩、交流,学习别人的经验,期许稻谷品质更上一层楼。
有了一些心得,朱聪荣开始尝试不一样的作法。他先拿两甲地作实验,请专人来翻土,把泥土挖松,让稻子的根能深入土中吸取养分;并采取轮作的方式,轮流种植高雄145号、桃园3号香米及台粳8号;而插秧时,必须找秧苗距离适中的,太疏或太密都不行……
“大家的技术都在提高,也不一定能成功获选前十大啦。
他说,还在摸索阶段,拼拼看,希望有所突破!
申请品牌 农友从质疑到效尤
连续获奖表示米的品质相当好,应该卖得不错!回首卖米伊始,朱聪荣话锋一转,忍不住哈哈大笑:“买了一台小型碾米机,不知道能不能成功,觉得很不好意思,拉起卷门偷偷地碾,一整天才能碾出500斤米。”
“卖稻谷比较单纯啦,卖米零零散散。卖得出去吗?”农友质疑的声音没有改变他的想法。他靠着人工作业,卖给亲朋好友,口碑还不错,第一年就卖出一两万斤稻谷。这令他信心满满,全家人商量后,由媳妇设计Logo、申请品牌,儿子制作稻作产销履历。
全家人同心协力,朱聪荣的心愿终于完成,“老农米”成为一家人的事业。
米卖得好,农友们有目共睹,纷纷起而效尤:“要像你这样做才会轻松。”对于来请益的农友,朱聪荣总不吝分享心得,甚而请媳妇帮忙设计商标。
当初一个“自己种的米自己来卖”的单纯想法,却影响到其他农友跟进,朱聪荣也始料未及。
卖米卖信用 不做缺德事
正所谓“全家同心,其利断金”。好口碑的老农米,7月采收后,经常到翌年3、4月份就没库存了。有农友提议自家的米要给朱聪荣卖,但是他完全不予考虑,“我不可能拿别人家的米来卖,又不知道品质如何,是不是有不妥当的处理。这可是有关健康的问题咧。”
“有些老客户已习惯吃我们家的米,会一直催。卖完就卖完了,我也没办法。”他语气坚定地说,做生意讲究的就是诚信,“卖信用的啦!”
近年来台湾发生一连串的食安问题,包括假米事件,令消费者惶惶不安!对此,朱聪荣表示无奈,也无法茍同,“这是关于人的良心的问题。我们就是脚踏实地,努力种出好米,那种不道德的事,我不做。”
自产自销这条路,一路走来有甘也有苦,朱聪荣觉得自己越做越开心:“听到客人称赞米好吃,我就很高兴,怎么做也不累!”
本文转自第361期【新纪元周刊】“人间万象”栏目
http://mag.epochtimes.com/gb/288/110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