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冥之中有定数 中国神秘预言文化

周慧心
font print 人气: 229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4年12月04日讯】(大纪元记者周慧心综合报导)谶谣是中国古代政治预言,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在史籍记载和民间流传中都显得神秘玄妙,似有灵验,历朝虽久禁而不衰。

纵观中国历史,从有明确文字记载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不少预言以童谣、诗歌、石碑等形式流传。这些预言往往都是以类似于字谜或其它的形式让人领悟,而不直说。因此往往只有个别人能在事发之前了解预言的真实含义,而大众则只能等到事后才恍然大悟。

谶谣的来源

谶(chèn)谣的历史很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左传》载僖公五年卜偃引晋献公时童谣,就是晋灭虢的谶谣;《史记‧周本纪》记周宣王时的童谣:“檿弧箕服,实亡周国”,则是褒姒亡周的谶谣。谶谣在历经先秦的起源、两汉的盛行、魏晋南北朝的持续流行、隋唐的萎缩后,到宋代的发展属于平流期。

中国历代古籍都收集了关于当朝军事、政治或民间街头巷尾所流传的谶谣。另外,宋代的笔记小说和文人著作增加了对题壁谶语、语谶、梦谶等不同形式谶谣的收录,除了记载国家兴衰和大人物的谶谣外,也涉及到普通百姓的生活和命运。宋代谶谣影响了元、明、清各朝谶谣的发展。

谶谣大致有五种传播形式。一是童谣传播。人们普遍认为“小儿口中吐真言”,他们所传必不是杜撰,而是出自天意。二是僧道传播。本身具有神秘色彩的谶谣,经僧道之口更加重了神秘色彩。三是通过铭文石刻传播。用铭文,石刻显其谶示,且留存久远,更增加了神秘性。四是题壁传播。将谶谣题写在墙壁上,让过往的行人抄写传诵。五是典籍传播。

这些谶谣揭示了某些朝代的兴亡更迭、历史人物的成败祸福,以及社会战乱、自然灾变的前兆或验证等。各种谶谣典故众多,本文只择其一二做粗浅的介绍。

童谣传播

中国古人认为,神灵有时会借助童谣或民谚,来向人间暗示未来的吉凶祸福,这种预言性质的童谣,在历代史籍中多有记载。例如,《晋书‧天文志》 中把童谣说成是荧惑星降临人间所为:“凡五星盈缩失位,其精降于地为人。岁星降为贵臣,荧惑降为童儿,歌谣嬉戏……吉凶之应,随其像告。”

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叫李煜,人称李后主。一日,他听见近侍来报,说都城金陵的街头有一群儿童传诵着一首莫名其妙的童谣:

索得娘来忘却家,后园桃李不生花。
猪儿狗儿都死尽,养得猫儿患赤瘕。

据古代史书《南唐近事》所载,这首童谣所“预言”的事竟“验若合符”。事情是这样的:

李后主娶了一位美妃周氏,接着又把她扶为皇后。自娶了周氏以后,李后主便与她形影不离,拥美饮酒,对花赋诗,完全把国事忘到九霄云外。这就是诗谣所“预言”的“索得娘来忘却家”,意思是取了周氏忘了国家。

公元975年,北宋大军攻克金陵,俘虏了李后主,灭南唐,李氏从此绝统。这就是歌谣里所预言的“后园桃李不生花,猪儿狗儿都死尽,养得猫儿患赤瘕”。“后园桃李”指李氏后代,“不生花”指绝统。“猪儿狗儿”是中国古代的两种生肖,指戌年(狗)和亥年(猪),“都死尽”指这两年过完。公元975年正是乙亥(猪)年过完。“猫儿患赤瘕”,猫儿害眼病,看不到老鼠,指见不到鼠年(丙子年)。至此,童谣里所预言的事都应验了。

僧道传播

在许多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都有一些僧人和道士出来,传播著有关未来命运的谶谣预言。

《明史‧五行志》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由他的嫡长孙继承皇位,建年号为建文。建文帝年少嗣位,锐意革新,鉴于藩王权势日大的局面,决心采取削藩措施。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为人枭雄有谋。朱元璋为了抵御蒙古入侵,便把他封到北平做燕王,节制北方诸军。当他发觉建文帝将对自己削藩时,便表面装疯,暗地厉兵秣马,准备叛乱。

就在此时,一个疯道士出现在街头,他边跳边唱:“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

建文元年六月,燕王护卫百户倪谅告发燕王谋反的计划,建文帝当即下令北平诸军合围燕王府第。燕王诱杀了北平左布政使和都指挥使,攻占了北平城。建文四年六月,燕王军队攻克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遂继位登基,当上了皇帝。

百姓想起疯道士唱的谶谣,明白“莫逐燕”的燕,指的就是燕王。“高飞上帝畿”,指的就是燕王将入据京城,登上帝位。

铭文石刻传播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天上掉下一块大陨石,落在东郡(今河南濮阳西南),石头上赫然写着“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认为这是人为刻上去的,就派御史前去挨家查问,没有人认罪,于是把居住在那块石头周围的人全部抓来杀了,焚毁了那块陨石。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在出巡的途中,病死于巨鹿沙丘。随之秦二世被赵高指鹿为马篡权,紧接着陈胜、吴广等纷纷揭竿而起,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各诸侯王又都取回了原来的土地。事实应验了陨石上的预言。

题壁传播

谶谣的另一种传播形式就是题壁,即把谶谣题写在墙壁上,撰谶谣者尤其喜欢将谶谣题写在寺庙道观的墙壁上。

据宋《默记》卷中载,北宋哲宗绍圣三年,时彦考中状元,授官江东小曹,乘舟赴任途中遇上大风,不得已系舟于山下小港。时彦借机登山散步,这时一老僧健步下山迎接,见时彦施礼道:“来者是时状元吧?”时彦大感意外。

老僧见其疑惑,便解释道:“小寺佛殿后壁上有人写了两行小字,说:‘某年月日,时状元到此。’所以知你到来。”时状元至殿后,扫去壁上积尘,果如僧言。另外,旁边有一行小字,记题壁年月,竟是时彦生前之事。

时彦益感惊诧,尽扫壁上积尘,又出现一行谶语:“此去十三年,官终四品。”后来时彦果然死于吏部尚书任上,正好是四品,且距见题壁时间刚好十三年。

典籍传播

除了零星的书籍记载外,还有通过专门的谶谣著作来传播谶谣的。这就是流传于民间的那些长篇预言诗,如袁天罡、李淳风的《推背图》、刘伯温的《烧饼歌》、诸葛亮的《马前课》、邵雍的《梅花诗》等。

近代发现2.7亿年的“藏字石”

贵州省平塘县掌布乡发现的藏字石及旅游点门票。(明慧网)

2002年6月在贵州境内黔南州平塘县掌布乡桃坡村掌布河谷风景区发现了2.7亿年的“藏字石”,500年前崩裂的巨石断面内惊现六个排列整齐的大字“中国共产党亡”,其中那个“亡”字突出的大。

500年了,没人发现的原因是根本无人能靠近,据目击者说,有一条大蛇常年伏卧在那里,到2002年江泽民当政的最后一年,那条大蛇才悄然离去。

2003年国家派了两批地质专家对这个“藏字石”进行考察,最后一致认为,掌布河谷景区“藏字石”距今2.7亿年左右。专家们认为字均匀排列在天然石头上的现象是极其罕见的,其概率是一千亿分之一。“藏字石”上至今未发现人工雕凿及其它人为加工的痕迹,堪称世界级奇观。

历史上曾多次发生铭文石刻传播谶谣的事情,除了上面叙述的秦始皇发现陨石上的字之外,在清朝末年也发生过类似事情,预示清朝的灭亡。大部分谶谣都发生在一个朝代非常动荡、将要灭亡或者将出现重大变故之前。那这个“藏字石”的出现是否也是谶谣,预示着将有什么大事要发生吗?**

责任编辑:李晓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