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科馆爱恋八斗子 素人画家挥洒地方之美

周美晴基隆
font print 人气: 173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14年12月25日讯】(大纪元记者周美晴台湾基隆报导)国立海洋科技博物馆23日起举办【恋. 八斗 地方艺术展】,6位平均年龄超过65岁的基隆八斗子在地素人画家,将他们画笔下挥洒对地方之美、生命之爱的作品,透过展览分享。会场中,画家杜沧龙特地带来1983年记忆中所画的八斗海景与不复见的养火鸡场景,更是让与会地方人士勾起记忆深处家园的旧景、荣华,围着画,话说当年!

海科馆【恋. 八斗 地方艺术展】,诗书画全能的林福荫,为观众导览他的作品。(周美晴/大纪元)

八斗子具有优美的山海景致和丰富的人文与渔村文化,更蕰育了许多居民艺术风华的展现,借着【恋. 八斗 地方艺术展】的展出,分享美丽的回忆、纪录与地方风貌。

擅长油画的廖鸿瑞毕业于台师大美术系研究所,曾任基隆海事美术专任教师,现在更专于绘画创作。她所参展的作品中,都是曾陪着她爸爸、妈妈一起散步、一起走过的家乡角落,更是有着对爸爸的怀念!八斗子渔港岁月的斑驳痕迹、潮涧带的绿色变化与天空的灰、蓝,家中12楼看下去的夜景…,每一笔都是她的感动、回忆。

19岁开始作画,50年画龄,出国46趟,走访欧、美等国,最常去浪漫的巴黎,将所见所闻,寄情于画笔,画家杜沧龙更是享受现在的生活,民国91年国中教师退休,他说这段日子最是幸福、享受的时刻,每天沉浸在绘画领域里,或是练柔道、打羽球锻炼身体。

当然家乡-基隆八斗子,更是留下许多水彩佳作。杜沧龙表示,以前住在海边,天天看着海,可以说是看着海长大的,但却不能画海,因为以前戒严时期,海边是管制的,不能照相也不能画画的,今天从家中拿来珍藏的画作,是离开八斗子后,凭记忆所绘的家乡一景,今也已非昔了!

参展中,年龄最长的张玉子,已有80岁,身体健朗,小时候常在地上捡石头画画,后来历经战争、生活等因素,直到退休后,才开始拾起画笔作画。她自谦正式画龄12年,期间多次参展,并获奖无数,如:朱铭长青创作艺术奖、北火电厂创作艺术奖等。

其中,最特殊莫属船长诗人林福荫,他笑说,上天是公平的,虽然长相平平,却给他丰富的情感,无尽的思想。除了当选全国十大杰出渔民、荣获海洋文学奖、创作奖、诗书画的多次个人展、4本诗集著作…等等,他最大的希望是将海洋科学传承下去,最近他也尝试创作歌词与歌曲,并准备写剧本呢?

另外,还有当地75岁的李朝森,在儿子娶媳妇后,经媳妇介绍进入长青学苑学毛笔字与画画;68岁的陈文德则在社区大学学画画,他们都期许自己要多画画、多学习、能在自己最后人生当中留下一些精彩的片段。

2015年海科馆也将以“潮艺术”国际环境艺术季,结合在地与国际,征集欧、美、亚、澳8位艺术家,携手搭起欢乐渔村、海洋艺术城的海科馆乐园。

画家杜沧龙拿出1983年的画作,勾起地方人士对家乡的深刻记忆。(周美晴/大纪元)

海科馆筹备处主任吴俊仁(后排中)与参与【恋. 八斗 地方艺术展】前排5位地方画家合影。(周美晴/大纪元)

海科馆【恋. 八斗 地方艺术展】,八斗国小合唱团吟唱诗人林福荫的诗词后,与嘉宾合影。(周美晴/大纪元)

责任编辑:李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安妮女王除了开创英国18世纪的黄金时代外,她的统治还标志着绘画、戏剧、诗歌和音乐等高品质艺术的兴起。安妮女王延续伊丽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铭:“永远不变”(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体现她的使命就是恢复受法国和西班牙影响之前的英国的价值观与传统。
  • 古代的风景画或人物画中有建筑物的构图,依赖界尺将建筑物的飞檐、楼阁、楹椽等画得唯肖唯妙,这种有直线的画,称为“界画”。
  • 透过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贡”(Bodegón)画作将这种仪式化的舒适氛围融入其中。
  • 1806 年,约翰‧卡罗尔(John Carroll)成为美国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国建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卡罗尔还亲眼目睹了新国家第一座大教堂的开工。这座教堂是美国早期杰出建筑师本杰明‧亨利‧拉特罗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伟大的杰作之一,如今称为巴尔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清澈的如临仙境、如沐清风般的宁静与静谧的音乐,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声,悠扬的、具备强大穿透力
  • 杜伦大教堂(或译达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兰东北方,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诺曼式建筑(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国诺曼人在11、12世纪时建造的英格兰罗马式风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德国圣多玛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复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2),在巴哈时代达到了最高峰,之后虽然逐渐没落,但是这种艰难的音乐形式却常被后来的作曲家视为一种能力的挑战。
  • 威尔第(Verdi)的歌剧作品《马克白》(Macbeth),于2007年萨翁林纳歌剧节(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领域)
    随着美国革命的消息传遍欧洲各地,诉求个人自由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连艺术界也不例外。古典音乐从上一个时代的形式规范过渡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时期(1830—1900年)。歌剧,尤其体现当代潮流。
  • 提香对场景的精心设计、富于表现力的色彩,以及对人像和物件的敏锐刻画,启发了后世的欧洲艺术家。观众凝视此画时,犹如置身人群中,仿佛艺术家要求观者一同省视自己的良知与对神的信念。
  • 韩德尔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歌剧,而《阿里欧唐德》(Ariodante)或许是他最历久不衰的杰作,展现他丰富的音乐表达结合戏剧性叙事的能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