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神传汉字

汉字正义(38):仁者爱人

--“仁”与“爱”中觅真谛

作者︰子正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仁,作为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之首,是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基础,常联系着“爱”一同使用,所谓“仁者爱人”。那么“仁”的涵义是什么?为什么会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又何以常与“爱”关连而用?答案还得从文字中去寻找。

仁,从人、二,人亦声,用待人如己、与人并立、使人并立表示对人亲善、尊爱之意,即仁爱。细分,至少包含两个层面︰

其一,由己及人,亲善待人、平等尊重。如:

◎《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二,关爱他人,惠益他人。如:

◎《左传.昭公三年》: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

◎《庄子.天地》:爱人利物之谓仁。

“仁”的着眼点是益他,没有对自我利害得失的纠结,所以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还综合例举仁的五个方面: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仁”的内涵是如此丰富,涉及的领域是如此关键,因而成为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及社会形态。所以中国传统社会,对于“仁”的重视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书.泰誓中》说:(殷)虽有周亲,不如仁人(不如周有仁人)。

◎《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上面讲过,“仁”的本质很重要的一点是“仁者爱人”。那么这个“爱”又是什么意思呢?这裏的“爱人”又是怎么一个爱法呢?

爱,字本作“㤅”,金文从心、旡(ㄐㄧˋ jì,饱食打嗝儿形),旡亦声,以心系其食饱表示关心、亲慕之意,即关爱。

古玺文稍讹,尚显其意;篆文(一形)承之整齐化;为了表意清楚,篆文二形又另加意符“夊(suī ㄙㄨㄟ,倒“止”,反向的左脚,表徘徊)”表示,以强调反复力行以施实惠、关情之意。

隶变以后写作“爱”,成了从爪(覆手)、冖(ㄇㄧˋ mì,覆罩)、心、夊会意,表示身体力行地施与心中的亲慕、关怀之情。

可见“爱”的内涵,首先是发心,发自内心。而这个“心”所关注的,是人最关键的实际问题(食饱)。《道德经.第十章》中讲的:“爱民治国,能无知乎?”《论语.学而》中孔子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裏面的“爱”都侧重于这方面。

上古人心纯朴,说关心那是真关心,真关心就会付诸行动。后来人心变得复杂,言行不一定一致,所以小篆在“㤅”的基础上又加出了“夊”,以强调付诸于行动才算“爱”。再后来,把“爱”表现得更细致︰

爪--你得亲自操作;

夊--你得亲自力行;

心--你得发自内心(心居中);

冖--对方愿意接受和能够接收得到。

所以,光是口头说说而没有实际行动,那不算“爱”;不是发自内心的关怀的,那也不算真爱;不顾对方的需要、不管实际效果,那也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发心、行动与实际效果的完整统一。

因为“仁”侧重于理念与价值取向,所以它的展现,很多是通过“爱”来实现的,因此古代往往“仁”、“爱”连用。即如孟子所言:“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点阅【汉字正义】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王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