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神传汉字

汉字正义(36)︰明辨善与恶 得福避灾殃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坤卦.文言》

善与恶,是人性(正、负)的分野;行善与为恶,是人生命运、际遇不同的因果。所以弄清楚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那么“善”与“恶”的内涵分别是什么呢?我们仍然要从文字裏去寻找答案。

善,本作“譱”,甲骨文是羊下或加目形,用如羊之性情温顺、目光柔和表示无恶无害、不凶不厉之意,即善良,和善。

金文一形讹简,表意不明;为了表意清楚,后(二形)于羊下另加意符“誩(ㄐㄧㄥˋ jìng,言相连;像羊鸣之颤声)”表示,即“譱”,以强调如羊鸣之声柔婉而无猛、无躁之意。

篆文承接金文二形整齐化;后省一“言”写作了“ ”;后进而讹简作“善”,遂不明所示。

为什么用“羊”的特性来表示“善”的概念呢?

因为“羊”对人类的益处最多,皮、毛、肉、乳、角,无一不为人类所用,而且是重要用途。而羊的眼睛,几乎没有“感情”色情的变化,更没有凶光显露,因而被人们形容为“死羊眼”。

同时,羊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危害又最小。即使是粪便,也是污染最少、最容易处理的。也就是说,通过羊及其眼睛所表达“善”的概念,其基本涵义就是对他人有益、温良而无害。所以古人说: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尚书.咸有一德》)

◎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管子.心术下》)

因为“善”是益人而无害的品性,所以自然就衍生出善言、善行、善事。如:

◎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尚书.泰誓中》)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坤.文言》)

“善”既然益于人而无害,自然是美好的,为人们所推崇。所以古人有这样的说法: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那么“恶”呢?其内涵又是什么?

恶,篆文是心在亚下形,亚亦声。亚是远古帝王陵墓的地下墓葬的形制,表示阴宅,当然也表示黑暗、死亡。因此“恶”所表示的涵义,包括心理阴暗、欲使人走入黑暗或死亡,也就是恶毒、邪恶的意思。如:

◎夫佞辩者……探人之心、度人之欲,顺人之嗜好而不敢逆,纳人于邪恶而求其利。(战国齐.尹文《尹文子.大道下》)

◎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不妨害)为小人也。(《荀子.非相》)

心术恶,必然导致恶言、恶行、恶事,是为恶人。所以古人有言:

◎树德务滋,除恶务本。(《书.泰誓下》)

◎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易.大有.象辞》)

邪恶自然为人们所憎恨、厌弃,所以“恶”又引申表示“憎恶、厌恶”之类的含义,读ㄨˋ wù。如:

“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孟子.尽心下》)

在前文〈“德”为什么可以“积”?能够“损”? 〉中我们提到,德是一种物质,顺道而行就可以守德与积德,背道而行则是缺德与损德。“道”的重要特性之一,是“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而“善”,是益他而无害,最接近道的这种特性,所以行善可以积德。反之,“恶”是与人为害,与道的特性相背离,故作恶为缺德而损德。

人是“自然”的一分子,是神明所造。行善积德,顺应于天道,神明就会佑之;为恶损德,背离天道,神明则将弃之。神明佑之是谓福祥,神明弃之必有灾殃。所以古语说:

◎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尚书.伊训》)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经.系辞下》)@*

--转载自明慧网

点阅【汉字正义】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吴雨洁

更多:汉字正义(40):“克己复礼”你理解对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