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台湾菜特色 具多重社会意义

人气: 13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0月29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林孟汝台北29日电)菜肴是生活的记忆,学者认为,台湾菜来自上层阶级与民间二种不同传统,混杂国家与市场角色的转变、新移民的进入等因素,融会出多元特色,未来台湾菜会更辉煌。

科技部发表由台湾师范大学台湾语文学系助理教授陈玉箴研究“食物消费中的国家体现:台湾菜的历史变迁”成果,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台湾菜”,具有截然不同的社会意义与形塑过程。

陈玉箴指出,在日治殖民时期(1895~1945),包括中国的北平烤鸭、东坡肉等,都被称为台湾菜,当时台湾菜代表“菁英料理”,是日本人与台籍菁英宴饮的菜肴,其他平民百姓吃的是因资源欠缺的腌制菜、菜脯蛋。

她表示,威权时期(1945~1990)呈现移植与混杂,新政治体及移民来台,在执政者力行节约运动下,酒楼茶馆转型为公共食堂,如螺肉鱿鱼蒜汤等酒家菜、牛肉卷饼等眷村菜成为特殊的时代记忆。

进入民主化时期(1990~2008),平民饮食经验被凸显,前总统陈水扁以虱目鱼丸汤及台南碗粿小吃款待外宾,引领风潮,办桌或各地小吃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台湾菜。

陈玉箴指出,台湾早期资源不足,油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多采炖、煎、清烫方式烹调;因为好携带,油脂多,炸只有在节庆才会使用;蒸则因耗能源,相关菜式很晚才出现。

她表示,台南地区饮食偏甜,与台南产糖及开发早、富有人家多有关,可显示有财力买得起糖,也发展了很多台南特有的菜肴;宜兰则因交通不便,饮食较具独立性。

评论